锦绣天府,喜迎世运。2025年8月7日晚8点,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四川成都开幕,伴随着欢快的旋律,来自116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人员依次入场。世运会由国际世运会协会主办,是非奥项目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届。本届世运会共设34个大项60个分项256个小项,报名参赛运动员近4000人。中国体育代表团将有321名运动员参加28个大项50个分项152个小项的比赛。
这是8月3日在成都世运会运动员村内拍摄的文化活动区。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文化为魂,展示中华文明对体育精神的独特诠释。成都世运会的独特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组织者对本土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转化。开幕式上,川剧变脸与街舞同台,古琴韵律与电子音乐共鸣,青城武术与极限运动辉映,这种看似冲突实则和谐的文化混搭,正是“和而不同”哲学思想的生动体现。都江堰水利工程蕴含的系统思维被运用于赛事组织,实现了各项赛事“水旱从人”般的精准调度;金沙太阳神鸟图案被创新设计为赛事视觉标识,象征着体育精神如太阳般普照大地;川菜“百菜百味”的特色则启发组委会设计了多元化的赛事服务体系,满足不同文化背景运动员的需求。这种文化转化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将东方智慧渗透到赛事活动之中。当外国运动员在品尝麻辣火锅后竖起大拇指,当各国观众在宽窄巷子体验茶艺时发出赞叹,体育已然成为文化交流最自然的媒介。成都以它特有的包容性告诉世界:体育无国界,文化可共生,不同文明完全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美美与共。
节俭办赛,场馆“能改不建”把节俭要求落实到细节中。六年前,成都成功申办2025年世界运动会,成都用六年时间给世界上了生动一课:办赛不是砸钱堆砌的“面子工程”,而是城市能级跃升的“里子革命”。27个竞赛场馆(场地)中有18个为既有场馆局部功能调整、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 230项科技产品悄然嵌入服务体系,这座城市用“零”新建场馆的硬核操作,撕掉了大型赛事必搞大拆大建的旧标签。这不是抠门,是智慧——把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临时搭建的飞盘场地能变社区公园,让赛事科技转身成为市民日常,这才是简约而不简单的真谛。
人文关怀,实现城市生活与体育的无缝融合。当代国际体育赛事常陷入锦标主义的窠臼,而成都世运会则尝试构建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体育价值观。赛事期间,“运动让生活更美好”的标语随处可见,社区体育公园免费开放,残健融合赛事同步举行,这些细节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东方哲学。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成都将传统养生理念与现代运动科学结合,为运动员设计了独特的恢复方案——太极课程、中医理疗、竹林冥想等特色服务,让来自五大洲的选手在激烈竞技之余,体验东方文化对身心平衡的追求。这种对“人”的全方位关怀,正是对当代体育过度商业化、功利化倾向的一种温柔矫正。最动人的画面藏在社区角落:77个体育公园像雨后春笋般冒出,407个社区运动角连成生活网络,830处绿道新空间串起烟火日常。跑酷少年在“世运空间”腾跃,银发族在社区角挥杆,“以赛惠民”的诚意,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借力世运会,加大“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力度,利用城市“金边银角”打造家门口的运动空间,2024年四川省人均体育面积比2022年提升了27%。当130个家门口的运动场陆续开放,当新潮运动从电视走进生活,世运会真正从竞技场延伸到了市民的“15分钟生活圈”。
办一场赛事,兴一座城市。锦绣天府迎世运,体育为媒话文明。这场盛会终将落幕,但它所彰显的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理念,必将如岷江水般奔流不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动力。当全球健儿带着蜀绣纪念品和美好记忆返回故乡,成都已然在世界体育史上刻下了独具东方神韵的一章。
作者:文悦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生)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