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历经亿万年的自然演化,流域内滋养了4300多种水生生物,形成了精妙、复杂的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是我国天然的、优质的鱼类种质资源库。然而,历史上渔民长期使用密眼网具、人工围堤、电捕等方式酷捕滥捞,严重削弱了长江流域鱼类资源基础,导致食物链断裂、水生植被退化、珍稀物种濒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主持召开以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作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一系列保护措施中,2021年开始实施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以下称长江十年禁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加快促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修复”,这标志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如何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提高长江水生生境和种群质量,成为破解长江生态系统退化难题,实现长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的关键所在。
以自然恢复再野化长江生境系统。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长江十年禁渔的目标是希望以此实现长江水生生物的休养生息和自然恢复,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预,创造出长江生态系统能够自我修复的生境,让种群自然繁衍、物种间相互作用,在水文与地貌等的自然演化中逐步重建其内在结构,恢复其生机活力。这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并践行“无为而治”的生态智慧。一要坚决守护“静养”空间。必须严格落实禁渔令,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确保禁捕水域真正成为鱼类繁衍的安全区。除此之外,必须减少过度旅游开发、岸线过度硬化、水下噪声等人类活动,为长江生物留出足够安宁的栖息空间。二要坚决维持“十年”的恢复时间。我国自1995年起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但3——4个月短期休渔效果受限。以长江流域主要的经济鱼类——“四大家鱼”为例,它们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3——5年,长江十年禁渔的核心意义在于保障这些鱼类有足够的时间繁衍2——3代,从而使得整个长江的鱼类资源恢复到早期水平,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才可能恢复趋于完整。三要保护关键栖息地与生态过程。生物种群的自然恢复取决于健康的产卵场、索饵渔场、越冬场以及洄游通道等生境,必须加强河流、湖泊、池塘、溪流、湿地、洲滩等关键栖息地的保护修复,保障自然水文节律,维系长江流域的纵向与横向连通,使鱼类生活在原生的生境下,能够完成其完整的生命周期,种群得以自然更替与扩散。
以人工修复护持长江生物种群。长江十年禁渔为母亲河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之机。监测数据显示,2021至2024年,长江流域共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相较禁渔前(2017至2020年)增加36种,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明显提升。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长江生态系统的破坏已越过某些物种自我恢复的临界点。“长江女神”白鱀豚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长江鲟被评估为野外灭绝,中华鲟处于功能性灭绝边缘,长江鲥鱼也是多年未见。当这些旗舰鱼类自然产卵活动濒临停滞、丧失野外繁殖能力,自然恢复便成无源之水。此时,人工修复就成为重建野外种群、延续物种基因的“诺亚方舟”。人工修复是基于生物、化学、物理等技术手段,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到自然状态或接近自然状态的过程。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人工修复的关键要抓住两点:一方面要重建关键生境。针对人类活动阻断洄游通道、岸线硬化摧毁产卵场等“硬伤”,需要通过人工构建替代产卵场、模拟自然水文脉冲、修复连通性湿地等措施,重建物种完成生命周期所依赖的物理空间和生态过程。二要突破生态断点。对于因种群数量过少而难以自然交配繁殖的极度濒危物种,人工辅助繁殖、精子库建立、幼鱼驯化野放等技术干预是提升其野外生存与自然繁殖成功率的必要桥梁。
长江水生生物的保护绝不是在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两者之间择其一,关键在于推动两者精准协同、优势互补。自然恢复是生态系统重建的根本之道和终极目标。它遵循自然演化规律,是最具可持续性的路径。而人工修复则是必要的辅助手段,针对特定生态断点与濒危物种,开展生态修复与抢救性保护措施,为自然恢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条件。无论是自然恢复,还是人工修复,都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自然恢复并不是完全顺其自然,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工修复也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忽视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和属性随心所欲,两者要精准协同、优势互补。协同的关键在于“度”与“序”的把握:一方面,我们要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充分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机理和客观规律,坚定不移地落实十年禁渔政策,确保自然恢复的完整性与持续性,要让足够面积的水域在低干扰环境下依靠自然力量实现基础性修复,还长江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这是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于因历史破坏严重,已越过自然恢复临界点的旗舰物种,我们要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采取科学、适度、精准的人工干预。这种干预并非简单地替代自然过程,而是赋能自然恢复,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引导、加速并最终服务于生态系统的自主恢复。
长江十年禁渔作为一场以退为进的生态保护之战,推动了长江流域生态整体修复,迎来了母亲河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的转变。这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对历史负责、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负责的必然选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