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江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

加强江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江河保护治理工作进入系统化、科学化推进的新阶段。《意见》将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作为加强江河水生态保护的核心举措,通过构建具有连续生态功能的带状空间,为维护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提供制度保障。这一创新性举措以保障防洪安全为前提,通过科学划定管理范围、严格水域岸线管控、纵深推进“四乱”问题清理等系统性治理,着力恢复河流自然连通性。在具体实施层面,《意见》强调要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科学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强化生态水量调度与监管,同时加大水生生物保护和种质资源修复力度,为不同种群间的生态交流创造有利条件。作为江河保护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江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不仅能够缓解生态系统碎片化影响,更能通过恢复河流系统的自然结构和功能,为生物多样性开辟安全的迁徙扩散路径,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一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治水思路的转变,即从单一的水利工程治理向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系统治理转变,对于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是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的边界保障。水域岸线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自然资源,直接关系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是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的边界保障。科学划定河湖库岸线并实施长效管理保护,不仅为生态廊道连通提供基础支撑,更是维护生物生存空间的重要前提。

2022年,水利部出台《关于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的指导意见》,系统构建了包括明确管控边界、严格用途管制、规范违建处置、推进生态修复、提升监管能力等在内的全方位管控体系,推动水域岸线管理迈入系统化新阶段。该体系已形成“重点示范——流域统筹——省级覆盖”的三级规划格局:太湖流域、丹江口水库等重点区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相继实施,七大流域重要河湖岸线规划全面落地,省级岸线规划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系统完备的岸线保护利用规划体系。未来的管控和治理工作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完善规划体系,加快市县级岸线规划编制,开展国家和省级规划实施评估;二是强化规划约束,实施岸线分区分类精细管控;三是严格审批监管,坚持“确有必需、无法避让”原则,规范技术审查和许可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系统施策,切实筑牢水域岸线管理保护的制度防线,为江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河湖库“四乱”清理是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的空间保障。“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是破坏河湖生态环境的顽疾,不仅侵占生态廊道空间,更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对恢复水文连通性、重建生物栖息地具有关键作用。

2018年以来,水利部以妨碍河道行洪和侵占水库库容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河湖库“清四乱”工作,推动河湖面貌实现历史性改善。当前,“清四乱”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遗留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针对此类复杂问题,需重点关注以下工作:一是保持战略定力,充分认识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二是完善工作机制,聚焦阻水片林、高秆作物、围堤等行洪障碍,以及筑坝拦汊、填库造地等侵占库容问题;三是强化系统治理,通过全面排查、依法整治,坚决打赢这场生态空间保卫战。

生态流量达标是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的水量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是维系水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指标,指为保持河流、湖泊生态结构和功能所需的最低水量、水位及其动态过程。

近年来,生态流量管理系统推进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构建起“政策+标准+规范”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框架,出台《关于做好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和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办法(试行)》,推动生态流量要求入法。同步发布《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计算与泄放设计规范》等行业标准,编制国家标准《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和保障技术规范》,形成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二是目标体系全面覆盖。实现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全覆盖,建立已建工程生态流量核定技术模式。印发《关于全面开展河湖和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确定与保障工作的意见》,启动全国范围排查工作。三是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建立“一河一策”保障机制,流域管理机构逐河制定实施方案。将生态流量目标纳入水资源调度方案和工程运行规程,建成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对跨省河湖和控制断面实时监测预警。

面向未来,生态流量管理工作应力求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一是全面完成河湖及已建工程生态流量的确定工作。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河湖生态流量现状普查,建立动态更新的生态流量基础数据库,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流量目标。二是持续升级生态流量监管平台功能。重点开发智能预警分析模块,整合多源监测数据实现信息融合,构建可视化决策支持系统,全面提升监管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和决策支持能力。三是将生态流量管控指标全面纳入流域水资源调度体系。通过编制流域生态调度专项方案,建立生态优先的水资源调度规则,并实施调度效果动态评估机制,确保生态流量要求在调度中得到充分落实。四是严格执行生态调度计划。制定详细的月度调度实施方案,建立完整的调度执行台账制度,定期开展调度效果评估,确保调度计划得到有效执行。五是健全完善预警响应机制。科学设置三级预警阈值,制定分级分类的响应预案,组建专业的应急保障队伍,构建快速高效的预警响应体系。六是切实保障河湖生态用水需求。通过划定生态用水红线,建立生态用水储备制度,实施必要的生态补水工程等措施,确保河湖生态系统的基本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河流连通性恢复是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的纽带保障。通过恢复水流的连续性,可有效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保障生态基流,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在恢复河流连通性的工作中,需构建“制度——资金——科技——社会”四位一体保障体系。在政策制度方面,严格落实水域岸线空间管控要求,执行河湖管理范围划界成果,强化岸线分区分类管控;进一步完善涉河湖问题处置机制,建立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复核的闭环管理流程;持续推进河湖长制责任落实,将江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纳入河湖长制考核体系,压实各级河湖长和相关部门责任。在资金投入方面,将江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深度融入国家水网建设规划,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密切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实现政策协同、项目联动;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渠道。在科技支撑方面,加强江河生态本底调查与动态监测评估,建立完善的水生态监测网络;科学确定、动态优化不同河段、不同时期的生态流量目标阈值,提升精准调度水平;加大河流连通性恢复、受损岸线生态化修复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力度,为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在社会参与方面,拓宽公众监督渠道,完善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增强媒体监督作用,建立常态化媒体监督机制;进行生态宣传教育,普及江河生态保护知识,提升全社会爱水护水意识。

通过构建多维协同保障体系,将江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深度融入国家“江河战略”,持续改善河湖连通状况,恢复流域生态功能,为绘制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新图景、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