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本文紧扣阐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一核心主题,以库布其治沙、安吉转型等生动实践为依托,具象化展现“绿中生金”的多元实现路径,充分彰显这一理念愈发深厚的真理力量,既明晰其破解发展难题的核心逻辑,又为持续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向赋能、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提供思路指引。
当浙江安吉的竹海在微风中翻涌绿浪,当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片片绿洲结出丰硕果实,跨越二十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愈发闪耀真理的光芒。这一理念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认识的升华。
理念之光:破壁与重构
曾经有一段时间,“发展”与“保护”被置于天平两端,似乎追求经济增长必然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守护绿水青山则意味着停滞不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横空出世,如一道闪电,劈开了这一认知迷雾。它深刻表明:优质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最宝贵的发展资本。清洁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稳定的气候,并非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而是经济活动得以持续繁荣不可或缺的根基。失去了绿水青山的支撑,金山银山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肆意攫取自然资源换取的增长,终将因环境崩溃而化为泡影,代价沉重且难以挽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精髓在于其深邃的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超越唯GDP论的狭隘视野,用包含生态价值的多维标尺衡量发展的成色;它要求我们摒弃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以泽被子孙的长远眼光规划当下的行动;它更指引我们彻底告别“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老路,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内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因。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游客在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前留影(2025年8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实践之路:绿中掘金,生机勃发
理念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二十年砥砺前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绽放出万千绚丽的共赢之花。
在黄沙曾经肆虐的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一场持续数十年的绿色奇迹正在上演。通过科学治沙、产业治沙,不仅锁住了移动的沙丘,更在广袤沙地上催生出蓬勃的绿色经济。甘草、沙柳等沙生植物的规模化种植与精深加工,将沙漠的馈赠转化为财富;连绵的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模式,让荒漠变身“阳光银行”与生态农场;独具魅力的沙漠生态旅游,吸引着四方游客,让昔日的“死亡之海”成为充满生机的“希望之地”。库布其的蜕变是“点沙成金”的生态经济学最佳诠释。
浙江安吉的转身则更为经典。这个曾依赖“石头经济”(开矿采石)致富的山区县,在饱尝环境恶化苦果后,毅然决然关停矿山,转而向满目葱茏的竹林要效益。从单纯“卖竹子”,到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品牌,再到培育壮大白茶产业、推动竹制品精深加工和文化创意,安吉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卖文化”“卖生态”的华丽蝶变。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提款机”,生动证明了生态优势完全能够转化为强劲的经济优势。
放眼全国,生态优先的“绿色指挥棒”,正强力驱动着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突飞猛进,中国稳居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和应用榜首;新能源汽车产销领跑全球,带动了从上游材料到智能网联的庞大产业链,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柱;节能环保产业方兴未艾,高效节能技术、先进环保装备不仅服务国内巨大需求,更昂首走向世界。循环经济模式日益普及,“变废为宝”“吃干榨净”的资源利用方式,在减轻环境负荷的同时不断创造着新的经济价值。这些绿色产业,以其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制度之维:筑牢协同根基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深度协同,非朝夕之功,亦非自然天成,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体系保驾护航。
绿色发展的要求已深度融入财政、税收、金融、产业、投资等宏观政策的方方面面。绿色金融体系加速构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创新工具,引导着海量社会资本涌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领域。产业政策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同时大力倾斜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如何让守护绿水青山的人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重要答案。如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通过“水质对赌协议”,清晰量化了“好水”的经济价值,激励上游更积极保护,促使下游为其享用的优质生态产品付费。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市场的探索与发展,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资源要素向更高效、更清洁的方向流动。多地开展的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尝试将森林、湿地、草原等提供的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环境等无形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为生态保护成效考核、生态补偿标准制定、绿色项目投融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无价”的生态变得“有价”且“可交易”。
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环境监测、污染溯源、生态修复、灾害预警等领域大显身手,“生态天眼”与“环保大脑”极大提升了监管精准性与效率。同时,政府强化规划引领与监管,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创新绿色技术,公众践行绿色消费参与环保监督,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共治的格局正在形成,凝聚起守护绿水青山的磅礴合力。
候鸟在黄河宁夏段一处湿地栖息、觅食(2025年2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未来之思:迈向更高水平的协同
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新起点,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日益严峻的挑战,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相得益彰,意义尤为重大,任务更加艰巨。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必须将山水林田湖草沙视为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藩篱,实施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评估重大项目时,必须将生态影响与经济影响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综合研判,推动建立完善的GEP核算与GDP双评价机制,确保生态考量深度融入发展的基因图谱。
要持续加大对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投入。积极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探索更多将生态保护修复与特色产业发展、社区增收致富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
要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路径,深化生态补偿制度改革,构建覆盖更广、标准更科学、运作更高效的补偿体系。加快发展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能权等交易市场,探索其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有效衔接。鼓励金融机构持续创新,开发更多与生态价值挂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要积极贡献中国方案和智慧。中国在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未来应更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积极分享中国经验、技术和模式,深化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为全球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赢贡献中国方案。
二十年实践给出了最有力的答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被安吉漫山翠竹、库布其连片绿洲以及无数地区转型蝶变的实践稳稳托举起来的康庄大道,沿着这条永续发展的道路坚定前行,必将实现美丽与发展的同步共行!
作者 | 吴金锭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