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编者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文章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进展成效与实践路径,深刻指出创新引领、结构升级、绿色低碳、产业韧性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文章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综合实力、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提出以结构升级为主线、政策优化为保障、要素创新为支撑的发展路径,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立足新发展阶段,唯有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创新,才能推动工业经济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实现新跨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工业根基。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国际竞争格局深刻调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亟待提升。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共识。内外环境的这些重大转变,既为我国工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迫切要求,我国工业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是在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下,对工业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的系统性重构。创新引领、结构升级、绿色低碳、产业韧性等四个关键词大体可以概括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一)创新引领
创新引领,是指工业发展摆脱了对传统要素投入的依赖,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成为工业发展和工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
在传统发展模式和高质量发展模式下,创新的作用与地位呈现出根本性差异。在传统发展模式中,技术创新主要依赖技术引进和模仿,企业以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为主,研发投入普遍不足,核心专利数量有限。产业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发展动能主要来自要素驱动和规模扩张。
在高质量发展模式下,创新被摆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引领工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和先进装备不断增多,影响工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创新的产出效率与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创新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贡献度不断提升,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工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装备实现自主可控、安全高效。
(二)结构升级
结构的高级化升级,是指产业体系高度现代化,产业链价值链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在传统发展模式下,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企业普遍被锁定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处于“微笑曲线”底部,主要从事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活动。与此同时,服务业与制造业呈割裂状态,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
在高质量发展模式下,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推动工业产品品种持续丰富、名优品牌日益增多、产品品质显著改善,产业链价值链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并带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服务型制造模式高度发达,形成了“制造+服务”的新型产业形态。
(三)绿色低碳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工业发展呈现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特征,普遍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将环境成本外部化,导致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兼容性较差。这种模式严重依赖化石能源,采用“资源-产品-污染”的线性发展模式,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代价高昂。
在高质量发展模式下,工业发展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把良好的生态环境看作“金山银山”,强调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平衡,并注重有效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推广应用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不断健全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稳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友好性大大增强。不仅如此,整个经济体系的可持续性也会因为工业提供的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服务而不断增强。
(四)产业韧性
产业韧性,是指产业体系在面临外部冲击(如经济波动、技术变革、地缘冲突、供应链中断等)时,能够保持稳定运行、快速适应并实现升级的能力。抗风险能力、适应能力、恢复与升级能力是产业韧性强弱的三大金标准。
在这一基础上,产业韧性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供应链韧性强。传统发展模式下,供应链结构单一,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影响,断链风险高;高质量发展模式下,工业体系实现多元化布局和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断链风险低。二是技术自主性强。传统发展模式依赖技术引进与模仿,关键技术环节受制于人;高质量发展模式坚持创新驱动,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学研协同,推动产业基础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进步,产业技术自主性强,技术迭代迅速。三是结构韧性优。传统发展模式易陷于低端锁定和同质化竞争;高质量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跃升,形成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协同发展格局。这种持续优化的结构既能保有传统规模优势,又能培育新发展动能,形成新旧动能互补的更具韧性的弹性结构。可见,高质量发展模式下的工业经济具有更强的供应链韧性、更强的技术韧性和更强的结构韧性,因而更能有效应对来自国内外的风险冲击。
总的来看,高质量发展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环境发生新变化、人民生活出现新要求,而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原则遵循、目标追求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是全面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也是坚持质量效率第一、美好生活优先的发展。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重视量的增长,更要重视结构的优化;不仅要重视工业经济的增长,更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文明的提升以及社会治理的完善。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提升工业经济的活力、动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工业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微观上,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在要素效率、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之上,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中观上,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在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等优化升级,引导宝贵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宏观上,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内涵式发展,是工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齐头并进的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