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226亿千瓦时。这是我国月度全社会用电量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这一数字,不仅是能源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更是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扇多棱镜,折射出经济回升向好的强劲动能、能源保供体系的坚实韧性,以及绿色转型的显著成效。
经济回暖的“晴雨表”。用电量被视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万亿级的用电规模背后,是生产、消费等各环节的澎湃活力。2025年夏季,长三角的智能工厂24小时运转,珠三角的跨境电商昼夜不歇,成渝地区的数字经济企业键盘声声。这些鲜活的经济画面,共同汇聚成用电量破万亿的宏大叙事。值得关注的是用电结构的深刻变化。第二产业用电量稳中有升,高端制造业用电增速明显快于传统产业;第三产业用电量持续攀升,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新增长点;城乡居民用电量稳步增长,折射出消费升级和生活品质提升。这种结构性变化,指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轨迹。
能源保供的“压舱石”。面对7月高温天气带来的超高用电负荷,我国能源供应体系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可靠性,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逐渐成熟。山东的海上风电基地全功率运行,内蒙古的智能煤矿加大供应,四川的水电基地科学调度,共同构筑起保障电力供应的钢铁长城。迎峰度夏前,陇东—山东、哈密—重庆等跨省区输电通道投产,借助东西时差、南北温差,实现电力的余缺互济,让新疆午后的光伏发电“点亮”北京的夜晚,西南地区的水电“点亮”华东地区的灯火,真正做到了全国电力“一盘棋”。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我国能源体系的深刻变革,“西电东送”格局持续优化,跨区域输电通道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特别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电网的智能化、柔性化水平显著提升,能够更好适应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电力负荷波动。
绿色转型的“风向标”。在用电总量创新高的同时,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也在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及能源部门发布的数据,2025年7月全国风电、光伏发电量呈现显著增长态势,风电增长5.5%,太阳能发电更是激增28.7%,清洁能源在保供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浙江,渔光互补项目让鱼塘变身“绿色电站”;在甘肃,沙漠光伏板下沙生植物茁壮成长;在广东,海上风电场与海洋牧场和谐共存。绿色电力不仅来自能源结构的优化,也得益于消费侧的深刻变革。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充电枪)总数达到1669.6万个,同比增长53%。这些变化表明,我国正从“源-网-荷”三个维度同步推进能源革命,绿色低碳不再是美好愿景,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区域协调的“新图景”。用电数据还描绘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图景。中西部地区用电增速继续高于东部地区,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用电量增长明显,表明区域发展战略成效显著。同时,东部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区域用电结构持续优化,单位GDP电耗稳步下降。城乡用电格局也发生积极变化。农村地区用电量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城市,折射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扎实推进。农村电商、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不仅改变了农村用电量,更重塑着农村经济形态和农民生活方式。
10226亿千瓦时,它展示的是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折射的是能源保供体系的坚实可靠,印证的是绿色转型的显著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当夜晚的灯火照亮神州大地,当工厂的机器持续轰鸣,当数据在云端奔流不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用电量的增长,更是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强国建设的坚定步伐。
作者:文悦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