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新时代群众工作新变化

深刻理解新时代群众工作新变化

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作为,善于从推进社会治理中总结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规律,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把工作做细做实。”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变化,坚持以差异化原则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群众工作的环境、对象、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对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特点规律,必须清醒认识新时代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变化。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基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截至202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9.44亿人,超过了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城镇人口比2012年增长了2.32亿人,城镇化率提升了14.4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有2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近3亿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有上千万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等其他常住人口。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性明显增强,如果人口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需求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就有可能带来大量社会矛盾和风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不同收入群体的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教师、医生、律师、金融从业人员、信息服务人员等队伍都在持续扩大。我国目前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矛盾和风险比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时更多更复杂。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受益者,对社会秩序和主流价值观认同感较强,在价值观念、社会参与、身份认知上都有明显的特点。这与过去群众工作的对象有明显的差异。为此,必须把准中等收入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心态心理,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新的社会群体正在加速形成。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出现许多新就业群体,为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任务。目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有55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超过九成,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各类社会组织88万余家,新就业群体达到8400万人、占总就业群体总数的11.3%,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上出现了自由职业者、网络意见领袖、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等多样化的新兴群体。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类人群会越来越多。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必须适应这个发展趋势,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对群众工作产生深刻影响。互联网对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我们党同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根据相关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1.08亿人,与2012年的5.38亿人相比,增长了超过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从不足40%升至78%。我国已经成为网络大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如何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为群众排忧解难,是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国际力量的深刻变化,敌对势力争夺人心的斗争形势更趋复杂。近年来,一些境内外敌对势力打着民主、维权、宗教、慈善、环保、扶贫等旗号与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潮和主张对群众的影响加深。比如,针对工人阶级队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和组织采取“深耕基层”策略,妄图动摇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针对青年群体,有的人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妇女群众,有的人故意制造性别对立,鼓吹“女权至上”等。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进一步提升斗争本领。

随着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社会心理和社会心态的波动性明显增强。面对经济社会的转型,群众情绪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既有积极进取的主流基调,也有因社会压力等原因衍生出的焦虑、不思进取、颓废悲观等不良情绪。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群众对个人命运的控制感较弱,民生问题成为焦虑的核心来源。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