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算力大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据《经济日报》9月2日报道,2025中国算力大会日前举办,会上发布的相关数据与成果: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达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干线400G端口数量大幅增加至14060个,存力总规模超1680EB,全国算力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PUE)降至1.42,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
从此次算力大会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算力产业正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但算力规模扩大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算力资源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当前我国算力发展仍面临供需对接不畅、应用深度不足、区域发展不均等挑战,亟需从“建得好”向“用得好”转变。
算力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虽然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东部地区算力资源集聚,而中西部地区虽然崛起迅速,仍难以完全满足当地产业需求。这种区域不平衡导致一方面部分地方算力资源闲置,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却面临“算力荒”。
目前中国算力平台接入10省份分平台,注册企业超1000家,但资源使用效率仍有提升空间。数据显示,我国算力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PUE)已降至1.42,但相比国际先进水平的1.1以下,还有一定差距。算力资源利用率不高,既造成能源浪费,也影响算力产业可持续发展。
从“有算力”到“用好算力”存在断层。当前算力应用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智算市场需求正从训练向推理转变,但从“体验尝鲜”到“生产刚需”的转化仍不充分。许多企业拥有了算力资源,却不知如何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用户需求正在升级——从需要基础算力资源转向要求知识库构建、模型微调、智能体编排等高阶能力。但供给侧仍以提供基础算力服务为主,难以满足用户“要解决方案”的需求。这种供需错配制约了算力赋能效果的发挥。
对此,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总经理孙少陵指出,用户对大模型的使用正从简单调用转向深度融入业务流程。但在政务、金融、工业等关键领域,算力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仍显不足。
绿色发展是算力产业的必由之路。算力产业是耗能大户,绿色转型势在必行。国家先进计算太原中心通过全浸没相变液冷技术,将PUE值降至1.04;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通过“点对点”直供模式,使部分数据中心绿电占比突破85%。这些实践表明,绿色算力不仅可能,而且可行。
但绿色算力推广仍面临成本和技术门槛。液冷等技术投入大,中小算力中心难以承受;绿电直供模式需要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配套。推动算力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技术创新是突破算力瓶颈的关键。我国算力产业仍存在核心技术短板。工信部副部长熊继军表示要“加快突破GPU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这切中了产业发展的要害。缺乏自主可控的算力核心技术,将难以支撑高质量发展需求。只有抓住技术创新的主动权,才能在算力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面向未来,算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打通“最后一公里”。这需要加强算力供需对接,推动算力资源精准匹配产业需求;需要深化算力应用,促进算力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需要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算力规模与能效提升同步推进。
总之,算力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发展问题。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算力从“建得好”向“用得好”转变,让算力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只有算力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才能释放其最大价值,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刘纯银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