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科普正当其时大有作为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科普正当其时大有作为

——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9月1日全面启动

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9月1日全面启动,各类活动将持续1个月,打造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盛宴”。

image

图为8月21日,2025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阳娜 摄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科普正当其时、大有作为。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集中力量、密集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今年全国科普月活动聚焦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等内容,在全国范围开展系列特色活动。

科技创新成果是生动的科普教材。近年来,包括“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夸父”逐日、“北斗”指路、“蛟龙”入海、“鲲龙”击水等在内的一个个大国重器和科技成就接连涌现。这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最直观、最生动、最鲜活的科普教材。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往往突出前沿探索,通过可视化、故事化手段,让公众触摸前沿科技中的科学魅力,提升公众对前沿科技的理解和兴趣。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深入挖掘展示科技创新成果背后蕴含的科学方法、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能够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启迪青少年的科学梦想。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宣传推广有助于增强公众对中国科技创新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全民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风尚。

科学家是开展高质量科普的重要群体。用科普唤起更多人对科学的兴趣,进而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是科学家的本职工作,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特别是一流科学家做科普,能够带动和影响整个科学家群体,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推动形成一支强大的科普力量。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做科学普及,介绍相关科学原理和中国的创新发展,能使公众受到极大鼓舞,增强对国家的热爱,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科学家科普的过程也是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过程。公众通过与科学家直接互动和深入交流探讨,能够切身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表征,熟悉和了解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呈现方式,进而内化为个人的认知,激励和引领公众自身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群众性科普让群众尽享科学知识盛宴。群众性科普,就是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精彩纷呈的科普展览和报告,线上线下联动的机制,把科学内容送到公众身边,让公众近距离感受科学之力。科普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今年全国科普月期间,中国科协将联动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馆体系、科技小院等,在全国开展“科普报告话前沿”“科普阵地探未来”“千万IP创科普”“科学文化进基层”“科普之光·首届全国科普月大型网络展播”等特色活动。这场全民科普盛宴,不再局限于一日一地,而是以更宏大的格局、更丰富的形式、更深入的触角,将科学的种子播撒至城市街巷、乡村田野、校园课堂与数字云端。

这个9月,全国进入“科普时间”。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月活动,不断厚植科学土壤、筑牢创新根基,我国科普事业、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必将迎来更加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向秋  单位:成都市金牛区发展和改革局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灿熙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