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兴学:清末文化固边的重要举措

西藏兴学:清末文化固边的重要举措

1888年和1903年英国军事入侵中国西藏地区,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拉萨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及《藏印续约》,使西藏逐步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为了挽救边疆危机,清廷决定整饬藏政,以联豫为代表的驻藏大臣推行藏事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西藏兴学。

西藏兴学是伴随着“清末新政”逐渐展开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实行新政,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其中“兴学”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内地“兴学风潮”的推动下,驻藏大臣联豫推行兴学以响应清朝中央政府的号召,由此开启了“清末新政”背景下西藏兴学的先河。

设立西藏学务局,创办新式学堂。1906年,清廷任命联豫为驻藏大臣,总理西藏事务。他按照查办藏事大臣张荫棠驻藏期间发展西藏新式教育的构想,将教育新政付诸实践。抵藏上任后,他见“藏中锢蔽日久”且西藏为“滇蜀之屏蔽,番汉杂处,文化未开”,决心力图改革,创办新式学堂,推行新式教育。

1907年,在联豫主持下,西藏成立了学务局,置总办汉、藏各1员,以此统领全藏教育事务。学务局的成立,为西藏兴学奠定了基础。此后,联豫在西藏设立初级小学堂两所,分学生为两班,以三年为学期,劝令番民选送子弟入学,与汉民学生一律教授,不征学费,以期逐渐开通,为将来推广学化,番民自立学堂之基础。

新式学堂创办之初,数量较少且仅局限于拉萨几所,而西藏地域辽阔,这难以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因此联豫决定将兴学范围从拉萨逐渐推广到西藏的工布、达木、山南等地。比如在达木等地设立小学堂,据史料记载,联豫在上报给清廷的奏折中写道:“达木八族原系蒙古种类……习用番人之语言文字,亦属非是,因禀请选派教习,前往达木地方,教以中文中语,以期渐明事理。”“选派二人携带中国浅近书籍,赴达木开办小学两处,教以中文中语及浅近论说、算学等事。俟将来果有成效,然后再为推广,开通文化。”该时期,除拉萨以外西藏地区成立的学校,还有达木第一初等小学堂、达木第二初等小学堂、后藏汉文小学堂、拉里汉文蒙养学堂、靖西汉文蒙养学堂等。

西藏地处边疆,与内地语言不通、文字不同。为了解决驻藏大臣衙门因语言不通给行政事务带来的不便,并使西藏地区的汉族人能够认识藏文,藏族人同样也能够认识汉文,1907年,联豫创办了藏文传习所和汉文传习所各一所,选派汉人子弟10余名专学藏文,选派藏人子弟30名专学汉文。为了达到抵御外敌、巩固边疆的目的,联豫在西藏创办了一所陆军学堂。同时,还在西藏设立警务学堂,以期造就警学人才,服务地方公共事业。

制定办学章程,推行新式教育。清末西藏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纷纷制定办学章程,力图通过新式教育改革以宗教教育为主导的西藏传统教育。

其中,蒙学堂主要面向各民族幼童招生,食宿免费,课程设置“参酌初等小学及蒙养院章程,以国文为教科之主体,改良其习惯语言”,并普及基础文化知识,为更高阶段的教育奠定基础。

小学堂则在蒙学堂的基础上设立,课程设有自然科学、体操等,教材多译自内地。学生多为中下层贵族及商户子弟,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常识的基层人才。

陆军学堂“选其年少识字而聪敏者,约得二十余人,并调汉属之达木三十九族十人,藏番十人,又廓尔喀亦求送四人,一同入堂肄业,拟定为速成科,一年毕业”。课程内容包含军事操练、战术基础、地图测绘等,使就学者能了解军事技能与技战术。陆军学堂办学效果明显,为西藏训练了首批现代军事骨干,有效保障了西南边疆安全。

警务学堂入学要求略低于陆军学堂,注重体能和纪律训练。课程包括法律基础、治安管理、侦察技术等。生源来自清军士兵及藏族青年,规模较小。它的创办提高了警兵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对维持西藏的治安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筹集办学经费,奖励边学教习。为保障在藏所开办各类新式学堂的正常运行,驻藏大臣联豫多方筹措办学经费,所筹经费不仅有地方官绅的捐资,也有抄没充公的财资,还有不法商人主动捐资以求赦罪的款项。然而,西藏兴学仅仅依靠这些渠道筹措经费实不敷用,为了使西藏兴学渐著成效,联豫向清朝中央政府请示筹拨学务经费,奏请“按年提银一万两,自宣统二年为始,以资应用,划分学区,筹备校舍,遴选教习,购置图书,总期款不虚糜,事求实效”。

西藏地区气候恶劣、条件极其艰苦,若“廪糈过薄,即贤者恐亦难久于其事”。考虑到这些实际问题后,联豫上奏清朝中央政府奖励边学教习、学务人员。对“西藏调用人员,准其厚给薪资”。具体措施是对在藏所办各类学堂中从事教习的官员“应遵照请奖,以资策励”。对于“浙江武备学堂毕业生现充陆军士兵第一营管带谢国梁等武职人员,系照异常劳绩请奖”“均先授以官阶,实足以资鼓励”。对于派充到各学堂的教员,且均已服务期满三年者,予以奖励。由此可知,清政府给予西藏边地教习的待遇甚为优渥,除厚给薪资外,还酌予拔升官阶。因此,这些内地教习来藏后甚是尽心尽力,使得该时期西藏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在边疆危机和“清末新政”双重背景下,为了增强西藏各族民众的智识,抵制列强的文化侵略,清末西藏兴学把兴办学堂、广泛开展汉藏语文教育等,视为抵制外国侵略的紧急措施之一。创办新式学堂、发展新式教育,筹集办学经费、奖励边学教习等措施,推动了西藏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为西藏传统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不仅使西藏各族学生接受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开阔了视野,还加深了汉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更为重要的是,清末西藏兴学的种种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文化固边”之成效,对中央政府强化西南边疆治理,加强西藏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亦具有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