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纳·米特是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在2007年创办牛津大学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心,2014年改为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成为西方汉学界的权威研究机构之一。其所著《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是一部重新审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的著作,对抗战时期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角色作出了公正的历史评价,不仅是对中国抗战历史的再评估,也为更广泛的国际历史对话提供了宝贵视角。
“中国的持久抗战功不可没”
米特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战场情节的描绘,在书中展现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巨大牺牲。他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所承受的战争和战争摧残的痛苦,同世界其他地区的战场相比尤为惨烈。从南京大屠杀到重庆大轰炸,无数平民家园被毁,战争的苦难深刻地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据不完全统计,其间中国有1400万人死亡,超过8000万名难民被迫逃亡,在当时处于萌芽阶段的现代化也遭到扼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整个国家几乎一穷二白”。但惨烈的牺牲并没有阻止中国的坚守和反抗,反而使中国人更加团结,“抗日战争也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的一次全民英勇抗战。中国人民殊死抵抗,排除万难,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让‘中国不可能获胜’的预言不攻自破”。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早爆发的战场,中国在战争初期就面临着来自侵略者的巨大压力,作出了重大的战略牺牲。中国虽在装备和资源上逊色于敌人,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略支持。
米特指出,中国军民的巨大伤亡,往往被西方历史书籍忽视或轻描淡写。他指出,外界对中国在漫长的抗战中所付出的高昂代价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米特强烈呼吁,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悲壮记忆,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历史。他认为,每一场战斗都是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尤其在珍珠港事件前,中国几乎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抵抗住了日本80万高度军事化的精锐部队。”在珍珠港事件之后的四年,“盟军在欧洲与亚洲两个战场同时作战,均获得胜利,其中中国的持久抗战功不可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并非仅是欧洲的战争,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胜利也至关重要。战争的惨烈与牺牲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经历,也应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
“东西方一起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
在书中,米特深入分析了中国在抗战中承担的责任及作为战时盟国的双重角色——不仅限于保卫自己的领土,是一支区域性的抗日力量,也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关键组成部分,牵制了日本在亚洲的军事资源,有效减缓了日本对欧美盟国的威胁。
中国的顽强坚守迫使日本不得不在两个战线——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之间调配兵力,极大地削弱了日本的战略部署。米特特别提到,正是中国在长达十四年的持久抗战中付出的巨大代价,才使得盟国在后期有了喘息的机会。中国在战争中的战略牺牲,不仅关乎自身的生死存亡,也直接影响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证明了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全面抗战始于1937年,比英、法反法西斯战争早了整整两年,比美国参战早了四年,所以中国是最早抗击轴心国侵略的国家。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就是“确保中国持续参战”,以此牵制身处中国内陆的大批日军。但在同盟国的整体部署中,中国的战略地位与其他同盟国相比,“自主权很小”。米特描述了中国当时如何与西方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一邪恶力量。尽管存在文化差异、政治矛盾以及对战争目的的不同理解,但中国和西方盟国依然团结一致,共同对抗侵略,“东西方一起抗击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力量”。
在当时,中国政府积极争取与美国、苏联等盟国的外交合作,为战后世界秩序的构建作出了贡献。中国不仅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还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充分体现了其在世界政治中的重要性。中国在战争中的战略牺牲、对国际联盟的贡献、外交上的积极参与,都是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体现。米特乐观地估计,“抗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也将影响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他指出,二战不仅是欧洲的战争,也是世界范围的冲突,尤其是太平洋战场。中国的抗战不仅是一国之事,还是东西方联合反抗法西斯的胜利象征。
“毛泽东的论断更像是一种信仰的飞跃”
米特在书中还特别分析了毛泽东在抗战期间的领导力,强调毛泽东的领导能力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毛泽东在著作中展现了一个在变化中成长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形象”,“针对抗日战争的论著展现了一个思想家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
在这场持久的战争中,毛泽东不仅在军事上逐渐展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在政治上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领导风格,尤其是在发动游击战、发动人民战争等方面,更加凸显毛泽东的战略思维的力量,“与国民党订立的作战计划相比,毛泽东的论断更像是一种信仰的飞跃”。米特还提到,战争的环境磨砺出来共产党的政治政策,“延安依靠坚决的策略获得了强大的力量,就像一座灯塔一样吸引了大量的移民”。毛泽东的思想和行动在抗战中不断发展,从与国民党政府的合作与妥协,到后来的坚定抗争,再到通过战争积累的政治资本,毛泽东逐步确立了他在中国乃至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领导地位。这种领导力的体现,不仅仅是个人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历史地位逐渐明确的象征。
米特提到,尽管中国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强大的兵力和资源,但西方的历史记载中常常将其视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附属战场,而忽视了其主战场的地位。该书以翔实的研究打破了西方历史书籍中对中国抗日战争角色和地位的忽视,展现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中国的抗战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战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让更多的人尤其是西方人重新认识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更有利于全世界理解和尊重中国在全球承担的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角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