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发表于《前线》杂志2025年第9期
作者:贺亚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研究员
在北京历史文脉保护中彰显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时代价值
2023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历史文脉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关系的重要论断,为北京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切实肩负起新时代首都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在悠久绵长的历史文脉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赓续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时代价值,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
北京历史文脉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见证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在文明演进过程中,不仅形成了深邃悠远、一脉相承的历史文脉,更孕育出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在赓续传承、创新进取、凝聚融合、包容并蓄、和平发展方面彰显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
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时代更迭如潮起潮落,文明的源流却始终未曾断绝。周口店遗址与上宅遗址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种,琉璃河遗址见证了北京城的诞生,金中都的建立开启了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辉煌历程,元大都的营建奠定了北京作为全国首都的城市格局基础,明清皇都的宏伟气象彰显了北京作为世界知名古都的厚重底蕴。北京文明史如永定河水奔涌千年,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北京孕育了经久不衰的创新思维,蕴藏着“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从古老的大运河到现代的航天工程,从胡同四合院的建筑智慧到尖端技术园区的蓬勃发展,从郭守敬的水利天文探索到中关村科技人才的创新开拓,北京的创新精神与中华文明的创新基因一脉相承,往昔独树一帜,今朝勇立潮头,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北京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春秋公羊传》中写道:“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元代以降,北京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心脏,其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如棋盘般规整的街巷、庄严肃穆的宫殿,无不映射出大一统理念的深远影响。古往今来,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与风情习俗在北京交织融汇,书写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璀璨篇章,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北京文化内蕴包容性。儒家“和而不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家“达生之情”,均强调在多样性中的和谐共存与共生共荣,这些思想在北京历史文化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作为多个朝代的建都之地,元代大都的多元风貌,明清京城的恢宏格局,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街巷胡同内、宫观庙宇间,各种宗教信仰共生共存,中西文明多元交融。北京尊重和保护自身文化传统,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中和之美”文化景观。今天,北京不仅倡导古今文明的对话,还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北京在历史长河中见证了欧亚物产的互通与文明的交流。马可·波罗曾将中华文明传播到西方,南怀仁则带来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东西方文明在此汇合碰撞。新时代的北京以“双奥之城”的姿态崛起,敞开胸怀迎接四海宾朋,构筑起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北京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当代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为北京文化发展建设把关定向,擘画大国首都文化繁荣发展的宏伟蓝图。北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光辉篇章。
秉承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北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以渐进式的“微改造”取代了大拆大建,以背街小巷为重点实施“一街一策”,以绣花功夫推动胡同街巷恢复肌理,严控建筑高度,保持老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建设什刹海—南锣鼓巷、雍和宫—国子监等13片文化精华区,实施大栅栏、皇城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程循序渐进,中轴线申遗成功,三山五园再现秀美风姿,三条文化带建设取得实效,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五方合作机制成效显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机制基本建立,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与发展推行专班化推进、项目化实施、企业化运作等机制,亮点突出;高水平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持续培育“会馆有戏”品牌,湖广会馆重张开业,颜料会馆、正乙祠戏楼等文化遗产地焕发新活力。
弘扬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大潮中,北京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坚持以创新驱动新业态发展导向,加强文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赋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首都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关键动力。2024年,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906.9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0.7%;以数字技术、元宇宙为引擎,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科技新空间,“故宫以东·城市盲盒”“一高炉·SoReal元宇宙乐园”“红色马栏”等数字沉浸式体验空间落地,在首都城市空间构建中体现了多元要素的创新融合。
坚守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北京历史上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汇之地。为了延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北京积极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国家窗口。保护利用好拥有600多年历史的蒙藏学校旧址,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支持文艺院团创作民族历史与现实题材文艺精品,相继推出原创民族歌剧《玛纳斯》、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展现出历史与当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用心用情用力保护、管理、运用首都红色资源,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团结凝聚各民族力量开展革命斗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等历史实践,传承镌刻在红色记忆中的民族团结基因。健全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机制和工作体系,推动教育基地建设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通过持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力地延续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守护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北京作为大国首都,文化发展兼收并蓄,既守护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基因,又以开放姿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态。近年来,京产文艺大放异彩,创作题材融汇古今中外,形成了兼具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文艺精品,不仅斩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荣誉,更通过舞蹈诗剧、新编京剧等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破圈”传播,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瑰丽风姿。北京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近年来加强文化交流,举办了“炫彩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文化展示活动、“千年之约”——“一带一路”峰会文艺晚会等。同时,北京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京津冀三地文化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一批文化合作协议相继签署,京津冀演艺联盟、京津冀博物馆联盟、京津冀文化产业园区联盟、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等一批文化合作平台陆续成立,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联演、京津冀文旅消费季等文化活动持续举办,体现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辐射力和引领功能,营造出开放包容、多元共生、活力四射的文化氛围。
凸显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北京以文化服务大国首都主场外交,建设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首要窗口,圆满完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主场外交活动的服务保障任务;充分发挥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节点城市的功能,积极参与国际议题设置和标准规则制定,已与33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首都或重点城市建立了友城关系;积极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文化开放格局,着力提升文化贸易质量和水平,对外文化贸易规模稳步增长,文化出海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行业优势明显,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引领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不断擦亮北京文化金名片,提升北京作为大国首都的文化影响力。
在新时代首都文化发展中持续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正以海纳百川的国际化视野,将五千年文明基因融入城市肌理,焕发大国首都的文化气象。面向“十五五”新的发展阶段,北京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通过中轴线申遗保护、“博物馆之城”建设等实践,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使这座古都跃动生生不息的文明脉搏。
持续深化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赓续中华文化根脉。一方面,继续秉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指导原则,不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优化和完善保护体系,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创新实践,充分展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另一方面,立足“第二个结合”,通过对古都北京的文化阐释,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古都的传统文脉中汲取力量,充分释放北京全国文化中心思想高地与精神引领作用,奋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思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立足新时代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首都文化发展,构建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造性转化体系,建立系统性的政策支持机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结合,推动非遗项目高科技沉浸式体验、开发并优化线上沉浸式虚拟游览体验等,让文物与历史资源连接古今,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和常态化利用;坚持“文化为民”的宗旨,推动老城复兴、历史街区保护和民生改善同步进行,提升博物馆、会馆等传统文化场馆的设施水平、展览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能,让传统文化创新的成果切实惠及人民群众,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推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全球视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分享中国在文物保护、修复及数字化展示等方面的经验,提供中国方案,促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整体提升;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为目标,搭建国际交流平台,通过文化节、展览、论坛等活动,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将北京建设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首要窗口;推动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国际贸易与文化出口,如国风动漫产品、非遗礼物、文旅短视频等,培育一批国产影视、国风音乐、现代文创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提升中华传统文化产品的全球竞争力,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贡献北京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寄予厚望,北京正在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推动首都文化发展繁荣,激活传统,创新未来,形成弘扬与传承中华文明、推动“国潮”“国风”出圈出海的北京经验,为文化强国建设树标杆、作示范。
来源:《前线》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