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些人在体检时发现动脉斑块,但奇怪的是,他们的血压、血糖、血脂均显示正常,那为什么动脉还会长斑块?没有“三高”,却有斑块,用不用服药治疗呢?几乎所有人在一生中都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往往与其相伴,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如果斑块的危险性不大,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可;医生评估斑块的危险性较大时,如容易诱发血栓性疾病,则无论是否有“三高”,都需及时用药干预。
动脉中为什么会出现斑块
动脉是指从心脏发出不断分支成小动脉,最后止于组织内的血管,它将血液由心脏运送至身体各处。动脉内膜是血管壁最内层的结构,负责物质交换、血液流动调节及抗血栓形成,是维持心血管健康的关键屏障。
正常健康的动脉内膜光滑致密、富有弹性,但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吸烟、肥胖、缺少运动、情绪不良、衰老、遗传等因素长期作用于血管时,动脉内膜容易受到损伤。比如,高血压会加重血流冲刷对动脉内膜造成的机械性损伤,高血脂会导致动脉内膜代谢异常和炎症反应,高血糖会引起动脉内膜糖基化、氧化应激反应,烟草中的化学物质会直接损伤动脉内膜,缺少运动会降低动脉内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动脉内膜受到损伤,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就会从损伤处乘虚而入。经过一系列的氧化、炎症反应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沉积在动脉内膜上。而泡沫细胞会不断堆积为脂质核心,其外包裹着纤维组织,最终形成动脉斑块。
动脉斑块的出现,意味着动脉发生硬化,弹性下降。如果把斑块剖开,会看到其中有淡黄色小颗粒,如同小米粥一样,所以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管壁变硬、弹性下降,并形成类似粥样的脂质斑块(脂肪类物质堆积)。女性在更年期之前有雌激素的保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之后的发病率会与男性持平。“三高”与吸烟并不是造成动脉斑块的唯一危险因素,还有肥胖、衰老、性别、遗传、不良生活习惯等也是诱因。只不过,相关的危险因素越多,动脉斑块或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得越早,进展得越快。
斑块带来的最大风险是破裂
其实,一些人在青春期时,动脉壁就会出现“脂纹”,即动脉内膜出现的黄色脂肪条纹样病变,但可能经过几十年的进展,到中老年时期才会形成斑块。在斑块形成之后,可能又要经过几十年才会造成明显的动脉狭窄。
但是,在“三高”、吸烟、肥胖、遗传等因素的作用下,患者动脉斑块的进展会“提速”,且存在不稳定性。有的动脉斑块因各种原因发生破裂,即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导致内部脂质核心暴露,刺激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严重时可造成动脉堵塞。这种堵塞发生在大脑是脑梗死,发生在心脏就是心肌梗死,均为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及时就医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斑块的稳定性与破裂的风险相关,如何确定斑块是否稳定呢?以颈动脉为例,医生对颈动脉进行彩色超声检查,可以分辨斑块的风险程度。当彩超显示“等回声”(指被检查组织或病变的回声强度与周围正常组织相同)或“强回声”时,代表斑块稳定性高,是“硬斑块”;显示“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则代表斑块不稳定性高,是“软斑块”。斑块破裂引起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引起脑梗死则可能表现为肢体麻木或意识模糊等,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血管超声、CT)评估。
总之,动脉斑块进展缓慢,不必对它的出现过分恐慌,需要警惕的风险是斑块突然破裂。由于临床上这种情况常见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和长期吸烟者,所以这些人群应重点对动脉斑块给予关注。
哪些情况需要用药治疗
稳定斑块通常质地较硬、脂质核心较小、纤维帽较厚,不容易破裂,发生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相对较低。如果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较轻(狭窄低于50%),且没有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症状,可以不吃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控制斑块的进展。但是,如果患者有“三高”,或存在吸烟、家族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史、年龄较大、系男性等危险因素,即使斑块稳定且血管狭窄程度较轻,也需要优先考虑药物治疗。因为这些因素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而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
不稳定斑块的质地较软、脂质核心较大、纤维帽较薄,容易破裂,一旦如此,就会迅速引发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后果。所以,如果患者的斑块是不稳定的,即使没有“三高”,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进行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线药物是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降脂药,还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等,目的是通过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阻止斑块的进展。其中,他汀类药物还有稳定斑块、避免破裂的作用。如果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控制在较低水平(通常为1.8mmol/L以下),并保持较长时间(通常为2-4年及以上),便有助于斑块体积缩小,减轻动脉狭窄程度。
对于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脑梗死,或是已经确诊为冠心病、动脉狭窄程度大于50%的人,还需要在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其作用是在斑块破裂时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从而降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可以让患者获益,也会引发不良反应,只有当获益大于风险时,才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比如,有些人存在他汀不耐受的情况,用药可能会影响肝功能,使转氨酶升高;引起肌肉疼痛、乏力,严重时造成罕见的横纹肌溶解症;影响血糖,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引起腹痛、腹泻等胃肠反应或头晕、睡眠障碍等中枢性不良反应。
所以,使用他汀类药物要严格遵照医嘱,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需定期检测转氨酶,如果超过正常上限3倍(正常值范围通常为:谷丙转氨酶5-40U/L、天冬氨酸转氨酶8-40U/L)需停药。患者出现肌肉疼痛、乏力时,还需检测肌酸激酶水平,超过正常上限4倍(通常男性正常值范围为50-310U/L,女性为40-200U/L)需停药。出现血糖异常不是停药的指征,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或者换用匹伐他汀、普伐他汀等对血糖影响较小的他汀类药物,同时注意保持血脂稳定。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服用他汀类药物,则要根据实际的血糖情况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此外,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需检查凝血功能后再用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
无论是否需要药物治疗,都不应忽视生活方式对于控制动脉斑块的益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生活方式。
1.饮食调整 建议患者每天脂肪摄入量控制在25克以下,添加糖摄入量控制在50克以下,盐摄入量控制在3-5克之间。同时,适当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的摄入。
2.适量运动 建议每周进行5次有氧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脂代谢,降低血压,控制体重,有利于控制动脉斑块。
3.戒烟限酒 吸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以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同时,限制饮酒量,最好做到滴酒不沾。
4.控制体重 肥胖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诱因,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体重指数BMI在18.5-23.9之间),可以减缓动脉斑块的进展。
5.稳定情绪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平时要有意识地保持良好心态,学会释放压力。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对于查出动脉斑块的人,无论是否进行药物治疗,都建议每6-12个月定期复查,复查项目包括血脂、血压、血糖、颈动脉超声、心电图等。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及时了解斑块的变化、血管狭窄程度以及各项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以便医生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干预方案。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