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10月23日报道,今日中国,文化的力量根植中华大地,生长在广袤的阡陌街巷、城市乡村。全国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逾47万个,群众当主角,文化活动不再只看别人演;“村晚”、“村BA”、村歌、村舞……“村字号”文化品牌叫响,乡村文化资源利用与产业创新发展有机融合。仅“村晚”一项,2024年全国共举办8.17万场,吸引2.62亿人次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这不仅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更是对凝聚精神力量的指引。文化惠民绝非简单的 “送文化”,而是以改革为笔、以需求为墨,在基层土壤中播撒精神种子,最终生长出亿万人民共同奋进的强大动力。
文化惠民的核心,在于打破“政府派单”的惯性,让文化服务真正接住基层的“需求清单”。曾经,公共文化服务常陷入“你送什么我看什么”的困境,乡村戏台子上的节目与村民喜好脱节,城市文化馆的活动鲜少有人问津。现在,从“美后肆时”团队每周分析运营数据调整项目,到江苏博物馆针对“预约难”推出延时开放,再到街道干部走街串巷收集群众诉求,“群众点单”的模式让文化服务有了“烟火气”。更关键的是,这种转变并非放弃政府主导,而是在“该改的”与“不该改的”之间找准平衡,社会力量被激活参与运营,却始终坚守“公益属性”底线,“美后肆时”收费项目不超三成、全国九成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正是“惠民”底色的最佳注脚。当文化服务从“自上而下”变为“双向奔赴”,不仅满足了群众多样化需求,更让人们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这种身份转变,正是精神认同的起点。
文化惠民的深层价值,在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在传承创新中唤醒基层的内生动力。云南澜沧老达保村寨的蜕变极具代表性:专业人士进村培训,不是简单教唱老歌,而是帮助村民将拉祜族传统歌舞与现代元素结合,村寨打造的“文化+旅游”模式,让深山里的文化资源变成增收的“金钥匙”。这背后,文化惠民不只是送几场演出、办几次展览,而是挖掘基层自身的文化基因,让群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收获获得感。“村字号”文化品牌的兴起,证明基层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力。当人们在创作中感受到 “我是文化的主人”,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找到结合点,文化便不再是悬浮的符号,而是融入人们日常的精神滋养,这种滋养会转化为对家乡、对民族的深厚认同。
文化惠民的最终指向,是将个体的文化体验汇聚成民族的精神力量,为奋进中国筑牢精神根基。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精神的传承者。从革命年代“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到建设时期“拼命拿下大油田”的志气,再到新时代“强国有我”的誓言,不同时期的文化感召,始终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如今,“村 BA”赛场上的呐喊、博物馆里凝视文物的目光、“美后肆时”里参与戏剧的笑容,这些看似微小的文化场景,都在潜移默化中涵养着人们的家国情怀与道德素养。当2.62亿人在“村晚”中感受团圆,当14.9亿人次走进博物馆触摸历史,这些共同的文化体验会形成强大的情感共鸣,将个体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这种共鸣是“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真实来源,是面对挑战时坚韧不拔、追求梦想时昂扬向上的精神支撑。
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文化惠民仍需不断创新拓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可让文化服务更精准,用数字技术让偏远地区群众“走进”故宫;健全公共文化体系能让服务更均衡,让乡村与城市共享优质资源;培养文化人才则能让创新更持久,为基层留住懂文化、爱群众的 “带头人”。但创新核心始终不变,文化惠民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当优质文化如阳光雨露般洒遍城乡角落,当每个人都能在文化中找到归属感、价值感,汇聚起的必将是亿万人民共同奋进的磅礴力量,这股力量终将推动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行稳致远。
作者:董宏达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政协办公室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