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到西部去、去西部能干什么,是存在于不少学生内心的困惑。引导学生找到答案,正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抗日战争时期,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先生带领师生西迁办学,与贵州遵义、湄潭结下缘分。立足校史和国情,我们讲好西部故事、援教故事,让学生们感知学校与西部地区文脉相通、紧密相连。在历史的感召下、时代的呼唤下,截至去年底,浙江大学支教团先后有300多名学生赴西部开展支教。
借助“浙江大学智慧互联网+教室”,将浙江大学与社会各界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西部校园;联络爱心单位,引资建设标准足球场、修缮校舍、资助困难学生;举办“新年同心”爱心传递活动,通过“心愿认领”与2600公里外的浙江大学师生结对,累计帮助500多名贫困学生圆梦……扎根这片土地,支教团成员想方设法为当地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更亲身寻找到了“为什么”“怎么做”的答案。
在四川凉山,彝族孩子在支教老师带领下朗读文章、品悟生活;在广西大化,孩子们与国家运动员、奥赛金牌得主零距离接触;考上大学的云南景东学生给支教团来信,“希望将来有能力,将感受到的关爱传递下去”。“在西部大地,在三尺讲台,我看到了脱贫攻坚、乡村全面振兴如何让西部基层焕然一新,也感受到国家政策如何在个体上显出成效”,有支教团成员写下这样的心得。正是在支教过程中,青年学子看见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的结合,感受到了肩膀上沉甸甸的使命,这些经历和感受无疑是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
将青春挥洒在西部大地,将理想根植于祖国热土,这前赴后继的接力,定能汇成推动西部地区蓬勃发展的澎湃动能。
(作者为共青团浙江大学委员会副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