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科技创新之帆,奋力驶向科技强国彼岸

扬科技创新之帆,奋力驶向科技强国彼岸

image (1)

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阴和俊、科技部副部长龙腾、科技部副部长林新、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在时代发展的滚滚浪潮中,科技创新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到“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再到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数据显示,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十四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彰显了过去五年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坚实步伐。

当前,我们距离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目标仅有10年,未来5年更是关键的攻坚期。然而,迈向科技强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从国际看,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对我国的封锁和打压从未停止,我国在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领域仍面临“卡脖子”困境。从国内来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还需加快;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仍有进一步激发的空间,科技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还需持续完善。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凝聚共识、多管齐下,不断夯实科技强国根基。一方面,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协同创新,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实现整体突破。另一方面,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更多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创新收益,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同时,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创新“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模式,打破传统科研项目组织方式的束缚,让真正有实力的科研团队和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崭露头角;探索完善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使其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提高科研效率;推进分类评价试点,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为科技创新提供正确导向;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当主角,为科技创新注入新鲜血液,让年轻一代科研人员能够在广阔舞台上施展才华。

科技创新是实现科技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时期的辉煌成就已成为我们前行的坚实基石。未来,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持续发力,不断攻克科技创新道路上的难关,就一定能绘就科技强国的宏伟新蓝图,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作者:王冰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灿熙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