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里最动人的中国故事

丰收节里最动人的中国故事

——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了

image

这是9月23日拍摄的山东省招远市举办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秋分时节,稻浪翻滚,丰收喜悦洋溢神州大地。从东北黑土地到西南山岭,从西北高原到东南沿海,亿万农民迎来了属于他们的盛大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以下简称“丰收节”)。这个我国自2018年起在国家层面设立的农民节日,不仅是一场农耕文明的庆典,更是一部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中国故事。

农耕文明,在传统中寻找文化根脉。中国农民丰收节,首先是一部活态的农耕文明史。在云南寻甸的摸鱼节现场,百余名选手卷起裤腿跳入稻田,徒手摸鱼的场景与千年前的农耕习俗遥相呼应;安徽呈坎的“晒秋”民俗中,辣椒、玉米、南瓜在徽派建筑的白墙黛瓦间铺就五彩画卷,游客们用手机定格的不仅是美景,更是对“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直观诠释。这些传承千年的农耕习俗,通过丰收节的舞台焕发新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节日中的文化传承更体现在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上。2025年丰收节期间,全国多地举办农业文化遗产展,从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到内蒙古敖汉的旱作农业,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通过VR技术、互动体验等方式走进公众视野。在陕西洛南的活动主场,老匠人现场演示古法榨油、手工编织等技艺,年轻人通过直播向全球观众展示“活着的农耕博物馆”。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让农耕文明真正“活”在当下,让城市居民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

科技创新,在田野上奏响现代乐章。丰收节的故事,也有一部科技创新的奋斗史。在黑龙江方正县的水稻机械收割比赛中,14台智能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竞速,苗英杰等“老把式”们操作着配备卫星定位系统的第三代收割机,效率较十年前提升了数倍。这个场景背后,是中国农业科技水平的跨越式发展——2025年我国继续实施轮作休耕3000万亩,有机肥使用量持续增加,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减少,绿色农业成为主流。智慧农业的成果在丰收节期间集中亮相。山东招远主会场的智慧农业展上,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无人机精准喷洒作业,5G技术让千里之外的专家也能指导田间管理。在河北灵宝的现代农业园区,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作物需求自动调节供水供肥,智能温室通过环境控制系统实现全年生产。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更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方式向“手机点一点、田间事办完”的智慧农业转变。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5%,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

城乡融合,在互动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丰收节的舞台,早已突破地理界限,成为城乡互动的桥梁。在浙江杭州的“金秋消费季”启动仪式上,阿里巴巴平台联动1000个农产品产区,助力福建鲍鱼北上郑州、广西火龙果热销西安,三场特色农产品直播观看人次突破7亿。这种“手机变新农具、直播变新农活”的模式,让偏远山区的优质农产品48小时内直达城市餐桌,农民人均增收超30%。在丰收节网络直播区,黑龙江省秋然米业有限公司的一斗“开镰米”以3999元成交,展现了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认可。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在丰收节期间尤为显著。河北灵宝的主场活动上,20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获得表彰,他们中有返乡创业的“海归”博士,有传承非遗的“90后”匠人,也有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兵支书”。这些新农人的故事,折射出乡村振兴的人才战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搭建创业平台、完善服务保障,吸引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建设。在北京顺义的农业园内,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农事活动、品尝有机农产品,农民则通过展示现代农业技术获得额外收入,这种“农旅融合”的模式正在全国推广。

在这个属于农民的节日里,我们不仅庆祝物质丰收,更在播种精神希望——希望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就是丰收节里最动人的中国故事。

作者:万代红  单位: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教育和体育局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灿熙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