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本文紧扣2025北京文化论坛主题,从传承、创新、互鉴三个维度,深入剖析北京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既有历史厚度,又含时代温度;既彰显北京作为文化古都的底蕴,也展现其作为创新之城的活力。这不仅让我们清晰看到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重要价值,更可从中窥见中国文化建设的路径与方向:在守正创新中延续文明根脉,在开放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秋阳杲杲,京华大地涌动着文化热潮。9月23日至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这场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盛会,不仅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年度“文化盛事”,也是观察中国文化建设路径的重要窗口,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鲜活的“北京样本”,更是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首都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9月23日,嘉宾出席2025北京文化论坛主论坛。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在传承中筑牢文化根基,彰显历史底蕴
传承是文化的根基。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厚重积淀让这座城市的每一块砖、每一条巷,都深深镌刻着文明的密码。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北京始终在探索历史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与发展策略。传承的本质,不是把历史“封存”成标本,而是让文化“活”在当下、“热”在人心。
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与脊梁”的北京中轴线,以7.8公里的长度串联起永定门、天坛、故宫、景山等标志性建筑,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巅峰之作。近年来,北京按照“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既保留“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空间秩序,又植入文化消费、数字展示等新功能,构建了历史文脉与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让历史街区成为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间。这种“以用促保”的模式,留住了“城市之魂”,让历史空间深度融入当代生活,推动文化遗产从“文献里的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温度”,有效破解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二元对立,为全球城市更新提供了东方范式。
文化传承既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承诺。2025北京文化论坛深入探讨历史文化传承与中国发展道路的内在关联,为新时代文明传承与发展这个宏大命题写下生动注脚。当历史不再是“过去时”,而是与当下紧密相连的“进行时”,文化传承自然成为连接代际的情感纽带、铸就民族认同的精神根基。今年9月10日,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既是北京新增的世界级文化标识,更是文化传承命题的当代实践典范。
在创新中激发文化活力,引领时代发展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引擎。在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中,数字化赋能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科技创新激发文化原创力,催生更具创意与时代感的文化产品;科技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其向更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方向升级。本届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更以新的文明叙事方式证明:文化与科技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和而不同的共生;不是技术对文化的征服,而是文明在创新中的永生。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北京不仅汇聚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等国家级文化设施与优质文化要素,更以科技创新为沃土,持续滋养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从构建中国式科幻美学体系的《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到依托虚拟制作、动作捕捉等技术,将传统神话元素与未来感视觉语言结合的创作实践,北京文化企业的创新探索,绝非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移植,而是基于数字技术逻辑的文化重构。这一过程,既生动彰显了科技对文化传播的赋能效应,更清晰见证了文化创新已从传统“内容驱动”,转向“技术+内容”双轮驱动的新范式。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正以“文化+科技”的融合实践不断开辟文化发展新赛道,为首都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文化创新既是形式上的突破,更是内容上的深耕。从白塔寺的晨钟与CBD的数字光影交织成画,到中尼设计师的时尚作品在秀水街秀场点燃文化热潮,再到明十三陵的皇家仪仗通过VR技术生动再现于公众视野……这些实践以数千年的文明积淀为底色,以新时代的创新范式为引擎,生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北京故事,不仅为全国文化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也让本届论坛更有示范性和引领性。
在互鉴中搭建文化桥梁,促进文明交流
互鉴是文明进步的动力。以传承筑牢文化根基,以创新激发文化活力,以互鉴搭建文化桥梁,作为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在时空长卷中书写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责任与担当,看到了全球化时代文明对话的新发展、新范式。
自2022年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举办以来,论坛持续以文化和科技融合重构人类文明坐标系,不仅为全球文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更以首都实践诠释了文明进步的深层逻辑: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守正创新,文明的价值在于交流互鉴。本届论坛的举办,既是对过往文化成就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文明方向的引领。在这场文化盛会中,我们再次聆听着“传承的故事”“创新的回响”“互鉴的共鸣”——这些声音,不仅属于北京,更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当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智慧成果转化为实际举措,当参会者激荡的思想火花催生出鲜活生动的创新实践,北京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自信的步伐走在新时代前列。这场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终将吸引更多城市与群体投身文化建设,让文化传承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让文明互鉴成为人类进步的“共同语言”。
作者 | 林伟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