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报道:在9月19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比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这组数字不仅标志着空气质量的实质性改善,更折射出一场关乎发展哲学、治理能力与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
9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这场空气质量的跃升,首先是一场发展观念的价值重塑。曾经,烟囱林立被视作经济繁荣的象征,GDP增速几乎成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尺。而今,当“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意境再度融入成都市民的日常生活,当“故宫蓝天”成为北京市民朋友圈的常态影像,我们所见证的,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民幸福感与健康度的发展取向。这不是对经济增长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发展内涵的深化与拓展,意味着中国正逐步超越单一经济维度的局限,迈向更加综合、可持续、契合民生本质的现代化新范式。
环境治理的显著成效,彰显出中国治理体系的独特优势。大气污染具有跨区域流动的特性,治理雾霾绝非一城一地所能独力完成,考验的是国家的整体协调力、战略定力与执行效能。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到“蓝天保卫战”的持续推进,中国在环境治理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以北京为例,2013年至2024年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从接近90微克/立方米的高位降至29微克/立方米左右,降幅近七成,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这背后,是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创新的高效协同,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联防联控机制的扎实运转,也是法治、经济、技术等多维度政策的同向发力。尤为可贵的是,整个治理过程不是在封闭中进行,而是在开放中不断进化——实时公开的监测数据、广泛参与的公众监督、日益严格的环境执法,共同构筑了治理有效性的坚实基础。
事实证明,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并非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能够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绿色低碳产业正蓬勃兴起,成为新的增长引擎;严格的环保标准倒逼着技术创新,重塑着中国产业的竞争力。以山东淄博为例,这座曾以重化工为支柱的城市,在经历转型阵痛后,果断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现从“烧烤热城”到“智造高地”的精彩蜕变,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从光伏发电到新能源汽车,从节能建筑到碳交易市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道路正越走越宽,一场以绿色为底色的经济革命正在深入推进。
更深一层看,这场环境变革也在悄然改变着国家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人们习惯于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空气质量指数,当绿色出行、垃圾分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全民环保意识正在提升。在浙江,“民间河长”“民间闻臭员”已成为政府监管的有效补充;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等组织通过环境公益诉讼,为生态筑起了坚实的司法屏障。这一切表明,环境保护已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日益转化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这正是建设美丽中国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当然,29.3微克/立方米绝非终点,部分城市空气质量仍未达标,臭氧污染等新挑战也日益显现。环境治理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多智慧、更大勇气、更持久的耐心,向结构更深层、区域更均衡、治理更精细的方向迈进。这要求我们将绿色低碳理念全面融入政策制定全过程,依靠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并动员每一个社会主体携手参与、持续行动。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民众诉求的变迁清晰标示出时代的进步。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这些曾经寻常的景致,在经历“失而复得”的波折后,更显珍贵。PM2.5浓度下降的数字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深刻重塑,是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升级,是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更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场静默革命,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最生动的注脚,也让美丽中国的画卷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愈发绚丽夺目。
作者:路小舟
责编:王灿熙(实习生)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