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意见》以“人工智能+”为主线,覆盖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与全球合作六大领域,既是对AI技术发展的前瞻规划,更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的系统部署。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场景,逐步成为新型基础性生产要素,赋能千行百业,惠及千家万户。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系统的思维、更务实的举措,全面拥抱智能时代。
7月28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参观者在中国南方电网展区拍摄“悟空”带电作业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
技术赋能产业革新,生态孕育发展新机。《意见》明确提出“培育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商”,推动“模型即服务(MaaS)”“智能体即服务(AaaS)”等新业态发展。这表明AI产业正在从“技术驱动”转向“服务引领”,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协同”。对企业而言,这一转变带来多重利好:AI使用门槛降低,工具选择更丰富,更重要的是,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正在崛起。中小企业可借助专业AI服务商快速引入智能技术,实现降本增效;大型企业则可依托自身数据和场景优势,构建垂直领域AI平台,甚至对外输出服务能力。更关键的是,“人工智能+”正重塑企业战略思维。《意见》鼓励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未来“AI原生”将成企业标配,智能决策、智能生产与智能服务将全面普及。
算力筑牢创新根基,数据驱动未来发展。算力是AI的“粮食”,数据是AI的“水源”。《意见》高度重视“智能算力统筹”和“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强调支持AI芯片攻坚、优化算力布局、完善数据产权制度。这套“组合拳”精确瞄准从底层硬件到数据流通的关键堵点,致力于打通AI发展的全链条通路。一方面,“东数西算”国家工程与智算网络协同推进,将有效缓解东部算力压力,推动资源均衡配置与绿色集约发展;另一方面,数据产权与版权制度的完善,以及基于价值贡献的数据收益机制,将有力打破行业间“数据孤岛”,让数据真正实现自由流动并释放核心价值。
终端联通万物智能,场景实现融通一体。智能终端是AI服务触达用户的“最后一公里”,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意见》明确提及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方向,其意义不仅在于智能终端本身,更在于构建“万物智联”的一体化场景。随着终端设备向智能化、联网化、服务化升级,AI应用边界将被极大拓宽,催生前所未有的交互体验与商业模式,实现从“人机交互”到“环境智能”的跨越,让智能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
政策引导规范发展,资本助力行稳致远。人工智能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意见》在积极推进技术应用的同时,同样注重治理与规范,包括完善伦理准则、推动相关立法、优化安全评估与备案管理制度等,体现出国家在发展AI时坚守安全底线、推进负责任创新的决心。此外,“加大金融和财政支持”“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等政策,直面AI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有助于引导资本聚焦底层技术、硬科技创新与长期价值,避免短期逐利。而国有资本评价与风险监管机制的健全,也将进一步激励国企勇于布局AI创新领域,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
科技普惠温暖民生,智能发展以人为本。“科技为民”是《意见》通篇贯彻的核心理念。无论是“增进民生福祉”还是“推动消费提质”,都明确要求AI技术必须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从智慧医疗到便捷交通,从个性化教育到智能家居,AI的最终目标始终是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因此,“人工智能+”不只是技术或经济工程,更是深刻的社会工程。它要求我们在推动技术落地过程中,始终将公平包容、隐私保护、就业促进与风险防控放在突出位置,真正让智能转型红利由社会共享。
《意见》的发布,是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新形势下的坚定表态:面对AI浪潮,中国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更要主动引领、系统谋划、深度融合。这一政策为企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信心,为社会进步绘就了美好愿景。当“人工智能+”成为解锁高质量发展的新密码,它所开启的,将是创新、包容、可持续的未来。当前,这场智能变革才刚刚拉开序幕,中国正以清晰的战略规划、开放的发展姿态、扎实的行动举措,在全球智能革命的浪潮中勇立潮头,稳步迈向智能新时代。
作者:路小舟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