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出了原则遵循。
1.坚持“两个结合”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回答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的重大问题,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与科学指引。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形成于具体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之上,因国别制度、历史阶段、环境条件等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各方面,确保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不是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寻章摘句,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知识体系构建全过程。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成果、重要工具,总是在特定时代、既定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从根本上回答的是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意在强调要立足中国国情,构建体现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国情,回答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又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智慧滋养。新时代催生新征程、新实践呼唤新理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与时俱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反映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总是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印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的资源。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遵循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坚决与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善于从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寻找古人的智慧,发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和自觉的主体意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巩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坚持“第二个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等于自我封闭,我们要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包容的学术胸襟,批判性地吸收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2.扎根中国大地
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既要守住根脉、传承文脉,又要立足当下,从实践中汲取智慧营养。
扎根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在一定意义上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植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从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才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既是理论界服务党的中心任务的重要体现,也是凝练中国式现代化宝贵经验、成就中国学问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描绘了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这一独特画卷呈现的生动实践,是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源自中国大地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形成具有标识性概念范畴的经验素材与理论源泉。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面临的考验前所未有,需要科学回答时代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就迫切需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关注现实发展,提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和原创性的新观点,构建具有学理性和说服力的新理论,解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新问题。
接受实践检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既要从中国大地中扎根生长,也要在中国大地上接受检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与实践创新同频共振。中国式现代化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研究对象和知识创新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也能充分验证自主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立足实际、扎根实践,以经得起实践检验和逻辑拷问为遵循,不断完善思想方法、概念范畴、理论范式,在良性互动中持续创新,使得自主知识体系一经形成,便能立得住、说得清、讲得透、传得开,被人信服和称道。
3.赓续中华文脉
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都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瑰宝,但各有其民族属性和文明特质。这犹如世界范围内的河流一样,虽然终究归入汪洋大海,但总有其源与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强调赓续中华文脉,既要浚其源,又要壮其流,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体现文化传承性。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和民族性。因此,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理应观照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主动走进古代先贤的思想世界,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进一步巩固夯实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特色、文化底色、历史本色。只有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赓续中华文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才能根深叶茂、繁荣发展。
彰显文化主体性。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在充分运用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资源、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巩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化主体性。这种文化主体性,既体现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上,又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弘扬上,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发展上,归根结底是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和自豪。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文脉的载体,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诸多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文脉和基因。革命文化中体现的坚定理想信念,是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始终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凝聚共识。
突出文化创新性。任何一种文明的演进,只有善于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对那些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道理哲理学理,要用当代话语和现代化手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对中华文化的内涵加以拓展和完善,与时代发展同步推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兼收并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赓续中保持自主知识体系的独特本色。
4.厚植学术根基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立足实践、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集成,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提炼概括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学术范畴,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体系的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
创新概念范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范畴,如全过程人民民主、新质生产力等,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增添了话语特色和话语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发掘创造标识性的学术话语,不能简单沿用从西方知识体系中舶来的或从传统文化中挪来的概念,要立足实际,从中国实践中总结经验,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养分,从中国问题中得出答案,进而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术语革命。
强化体系建设。要尊重学科分类和学术发展规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守正创新,引领带动教材体系协同发展。强调知识体系的主体性,并非在与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和知识借鉴中设置“隔离墙”,而是要熔铸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科学运用一切有益的方法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学科体系的结构优化须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学术体系建设应着力创新有组织科研的模式和途径,推出高质量原创性理论成果,话语体系建设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教材体系是自主知识体系呈现的重要载体,是建设成效的集中凝结。必须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推出门类齐全、内容系统,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汇通中外成果。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不能只关注国内,还要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格局,要关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世界问题。在“引进来”与“走出去”过程中,坚持与国外学术界开展交流和对话,引导国外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提升国际话语权。运用中国话语,深刻且鲜活地解读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作者:白显良、王丰,均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