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

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

据《新华每日电讯》9月23日报道,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给中国打出一个亮眼的“分数”: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跃居全球创新集群榜首!

这一历史性突破引发全球关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马尔科·阿莱曼评价道:“跻身全球前十,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创新引领者的突出地位。”

image

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创新实力: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跨越。中国首次进入全球前十,较2024年上升一位,继续领跑中等收入经济体,并在研发支出、高科技出口及创新产出方面表现突出,这展现了中国创新的强大活力。

数字见证了中国创新的坚实步伐。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达2497亿元,为原始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截至2025年6月,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147.2万件,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储备了一批高价值核心专利。

特别是重大科技成果的竞相涌现,标注出中国科技的新高度。如“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人造太阳”EAST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这些突破性进展展现了中国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

区域协同:创新集群的“三驾马车”。粤港澳大湾区的登顶具有标志性意义。“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跃居全球榜首,这一成就背后是区域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在这一创新集群中,三地优势互补、各展所长。香港凭借国际化的金融体系和法律服务,为创新提供资本支撑;深圳依托完善的产业链和强大的成果转化能力,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广州则凭借丰富的高校资源和科研机构,夯实基础研究根基。

令人高兴的是,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我国共有24个集群进入全球百强创新集群,连续三年保持全球第一。从长三角到京津冀,从中西部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高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同构筑起国家创新体系的四梁八柱。

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中国创新的快速崛起,离不开独具特色的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聚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在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点领域进行系统性布局。

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为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创新“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模式,打破了身份壁垒,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脱颖而出;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激发了创新创造的热情。

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50万家,2024年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企业牵头和参与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量占比约80%,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行百里者半九十。站在全球创新指数前十的新起点,我们既要看到成绩,也要清醒认识差距。中国在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正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所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更需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更需要啃“硬骨头”攻“卡脖子”,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更需要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让各类创新要素活力竞相迸发;更需要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在开放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只要我们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作者:王小梅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灿熙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