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生态> 正文

韩文科:面向“十五五”,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3)

三、“十五五”时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

(一)“十五五”时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要任务

“十五五”时期,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发展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概括起来,一是经济结构偏重。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难度大、任务重。“十五五”时期,随着碳达峰的推进和碳排放双控的实施,以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将更加有力。二是能源结构偏煤。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一半以上,但从“十五五”时期开始,这一形势将有所改变,煤炭将大规模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代。在这一过程中,许多零碳技术和负碳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本将更低,吸引的投资也将更多。三是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的同时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近年来,我国电力需求快速增长,既要绿色低碳,又要保障安全,还要价格可承受。因此,要处理好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近年来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但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系统消纳能力不够、储能成本较高等现实制约,加快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十五五”时期将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真正破冰前行的关键时期,只有不断开拓进取,才能有所作为。四是要以市场驱动力积极稳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长期以来,我国高碳能源价格低、低碳能源价格高,各地区能源价格差异较大,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推动能源转型已成国策。“十五五”时期将是一个真正以市场化手段为主推进能源发展和转型的时期,要学会适应市场、顺应市场规律、从市场上获利和发展。

“十五五”时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过去,我们把能耗强度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到“十五五”时期,我们将把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开展碳排放总量核算工作,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具体就是要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实施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对投资项目开展碳排放评价,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到实现碳达峰后,将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具体就是要实施碳中和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对各地区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碳排放管控,健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

“十五五”时期,要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国家碳排放双控指标分解至各省,然后各省可进一步细化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压实地市及重点企业控排减排责任。一是建立国家及省级地区实施碳排放年报、快报制度。各地区根据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编制碳排放预算并动态调整。二是建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就是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指标为重点,纳入能源结构、能耗强度、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碳汇、重点领域绿色转型等指标。到“十六五”时期及以后,各地区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刚性约束机制,实行五年规划期和年度碳排放预算全流程管理。省市两级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按年度开展碳排放情况分析和目标预测。

(二)“十五五”时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现路径

能源领域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能源系统的脱碳化或者零碳化对各地区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能源系统零碳化事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零碳目标。由此可见,推动我国能源转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重点主要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终端用能的高比例电气化。持续的电气化是实现碳中和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全球能源发展的大趋势。根据《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预测,到2060年我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20.0万亿-22.2万亿千瓦。终端用能部门(主要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传统终端用电领域的电力需求量,到2060年时将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68%-72%。同时,电制氢和电制合成燃料将占到19%-23%。

电力和氢能是工业、交通、民用等领域脱碳的主要途径。氢能占终端能源需求的比重越来越大,到2060年将成为终端能源需求的第二大能源品种。这里,就工业领域而言,其能源低碳转型的主要路径,一是持续调整产业结构,二是推广节能低碳工艺技术,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大规模应用电力、氢能等清洁能源。就交通运输部门而言,其能源低碳转型的一条主要途径,就是加快低碳零碳燃料替代。比如,在航空领域,绿色液体燃料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60年电制燃料占比将提高至 23%-29%,航空煤油则可能降至30%以下。在水运领域,氨能占能源需求的比重将逐步提高,电制甲醇、氢能和生物柴油也有所增长。

第二,以风光为主体的绿色电力供应。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促进能源领域实现净零排放的核心举措。预计到2040年,全国发电装机将达到76.9亿-93.7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达到82%-86%,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将达到69%-77%,煤电将转向保障性和调节性电源。到2060年,全国发电装机将超过100亿千瓦,发电量将达到20.0万亿-22.2万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达到96%左右,发电量占比也将达到 90%以上。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全球太阳能光伏、陆上和海上风电、太阳能光热发电成本不断降低。未来,煤电和气电或将逐步转为备用电源或自然退役。

第三,互联互济、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电网。构建高度智能化的电网新形态,是新型电力系统建立的关键举措,将形成“大互联,小平衡”电网形态。到 2035 年,将基本形成“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区域互济”的电网结构,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使电网像“海绵”一样灵活应对电力供需变化。因此,未来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资源将更加丰富多样。类别主要包括,经灵活性改造后的煤电机组、抽水蓄能、新型储能、需求侧响应、电制热、电制氢和电制合成燃料。同时,这些类别按储能时长分为:短时储能(秒-分钟级),比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中短时储能(小时级),比如工商业储能站、社区微电网;长时储能(数小时-天级),比如家庭储能、电动汽车、便携设备。由此,这些灵活性资源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十五五”时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进一步提速,新模式也会加快发展。比如,绿电产业园模式。该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型的产业园区模式,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核心,借助智能电网、交直流技术、储能调节以及需求响应等多元手段,可显著提升区域内绿色电力和绿色能源的消纳比例,促进了高载能、高技术产业的聚集落地。举个例子,山西大同的灵丘绿电产业园,基于灵丘大数据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探索构建数据中心绿电直供新模式,以产业带动新能源发展、以绿电聚合产业,打造绿电产业园,实现算力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新模式。长江流域首个“零碳岛”主项目全容量并网。2025年5月27日,位于江西彭泽的国家电投棉船岛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标志着长江流域首个实现规模化可再生能源供电的“零碳岛”正式投运。另外,用新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服务产业园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大力推动热泵等低碳供热技术,发展相关产业。

报告人 | 韩文科

责编 | 赵苇

校对 | 张一博

审核 | 孙楠、叶其英

监审 | 李文鼐、刘斌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一博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