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首钢,我们总会想起一炉炉奔腾的钢水,更会想起北京冬奥会期间,运动员们夺冠的精彩瞬间。可您是否知道,抗日战争时期,在这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刀,没有枪,却用智慧和勇气,与日寇展开一场不见硝烟的“技术性抗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个多月后,他们就占领了石景山炼铁厂(现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1938年4月,日本人正式接管,更名为“石景山制铁所”,这里变成了支撑日寇侵略战争的兵工厂。高炉一座接一座地建,矿石一车接一车地拉,他们只要效率,不顾安全,就为一个目的,用中国的资源供养他们的战争。
工人们受尽了日寇的压迫,但他们没有屈服,一位老控炉工说:“我知道怎么炼铁出的多,可我偏不让它顺利。”他干这行20多年,炉温该升多少,降多少,他闭着眼都能算出来,可他偏偏把温度调得忽高忽低,让铁水的碳含量总也不达标。年轻的装料工,虽没上过几天学,可点子特别多,他常从废料堆里捡些碎矿石掺进去,份量不多不少,正好让质量“差一点”,却又查不出具体问题。
1942年7月,一号高炉结瘤,铁渣凝固,日本监工强令清渣,残暴地制造了“以人换铁”的事故,5人当场被烫死,18人重伤,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控温、掺料、重炼、延时,每一步都是对敌人精心布局的妙计。
石景山炼铁厂(现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在被占8年时间里,日本人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得到的却远低于计划产出线,这些中国工人就像没有穿军装的战士,在炉前的每一次调温,每一次掺料,都是一次次“无声的战斗”。
抗战胜利后,石景山炼铁厂(现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终于回到中国人民手中,成为新中国的钢铁大户,首钢集团。
首钢集团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2008年奥运会筹办期间,为还首都一片蓝天,首钢十几万产业工人搬迁至河北曹妃甸。2022年北京冬奥会,又带动老厂区改造更新,成为北京冬奥会期间的明星场馆,成为北京西部的新地标。
当思政课走进历史现场,让我们的理论学习,变得鲜活而深刻,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明白,作为新时代青年,所承担的责任与担当。
先辈们用铮铮铁骨,铸成了民族的脊梁。今天的我们,更要接过这精神的火种,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乘风破浪,让我们把对先辈的缅怀,化为前行的力量,把对祖国的热爱,熔铸成奋斗的铠甲,用青春和热血,续写属于中国的辉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