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科学编制并接续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党中央正在组织起草“十五五”规划建议,“十五五”规划处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既是对“十四五”阶段性目标的延续与深化,更是着眼远景目标的重要战略安排。因此,深入探讨并深刻理解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对于切实把握这一关键时期、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具有重要作用。
一、服务发展全局、擘画发展路径的重要支撑
实现发展目标和任务,必须立足长远、科学谋划。中长期规划作为统筹当前与未来的重要制度安排,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为宏观思路与战略思想的落实提供路径指引。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科学制定并接续实施中长期规划,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系统规划和有序推进。1953年实施首个五年计划至今,我国五年规划(计划)已历经十四轮编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锚定“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新为“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充分表明,无论时代语境如何变化,历次规划(计划)都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展开,在实践中不断推动其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这更加有力地印证了中长期规划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对擘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分阶段推进的过程。中长期规划实质上是一种阶段性战略安排,既锚定远景目标,又将其转化为具体可行的阶段性任务,从而擘画契合时代关切与现实需求的发展路径。历次五年规划(计划)都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远景目标,但在具体部署上均据时代关切有所侧重,分阶段、分领域、有步骤地推动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个五年计划为例,它们均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具体抓手和路径,有力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筑牢根基。实质上,这一过程是以工业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工业化发展带动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二、应对发展风险、增强发展韧性的重要依托
纵观我国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在应对不同形势和多重挑战时,中长期规划作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键制度安排,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洞察世界大势与发展规律,成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发展风险、增强发展韧性的重要依托。
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在科学的中长期规划指引下,我国成功突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封锁困境,驾驭改革开放的复杂变局,在当今百年变局的激荡中稳步前行。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苏冷战带来的外部封锁与安全压力以及“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国民经济落后状况,中国共产党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科学制定并接续实施了“一五”至“五五”计划,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此后长期稳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洞察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加速发展的潮流,立足我国百业待兴、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编制实施“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带领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使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进入新时代,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进入风险挑战与战略机遇并存的时期,必须化危为机,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基于此,党在领导编制实施五年规划时立足高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十四五”规划聚焦构筑新发展格局。在新时代实践中,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经济社会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加坚实且富有韧性的物质基础。
究其本质,中长期规划能够以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辅以清晰而连续的实践规划,将问题与目标转化为实践着力点和动力,把风险挑战转化为“巩固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补强短板弱项、提高质量效益”[3]的契机,进而增强发展的韧性,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三、释放发展优势、凝聚发展动能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4]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制度优势的鲜明体现,也是我国发展优势的重要来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这一优势的具体体现,更有助于进一步凝聚强大的发展动能。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将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效的资源动员与配置能力。作为顶层设计,规划一经确立,即成为资源配置的指引,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国家资源投入的重点和次序,引导财政资金、金融资本、人力资源、技术要素等向最关键、最紧迫、最具带动效应的领域集中。这种以规划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能够提高资源投入的精准度和实效性,避免资源投入的低效重复甚至错配,也避免市场失灵带来的资源浪费,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提供有效保障。例如,“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重点突出绿色转型相关内容。其中,第十篇专设七章围绕“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引导资源切实向绿色转型领域集中,促使我国生态环保产业迅速壮大,绿色低碳创新产业逐步迈向世界前列。[5]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共识凝聚力。这主要体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编制中来”[6]。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编制中长期规划,始终将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相统一,“强调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7]。“十四五”规划编制期间,首次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更加充分地汇聚各方智慧、凝心聚力。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问计于民,能够广泛吸纳各方智慧,有效化解潜在分歧,将多元诉求转化成共识性的行动目标,从而赢得全党全国全社会对规划的认同与支持,集中各方力量朝着既定目标和方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四、站稳发展立场、践行发展初心的重要途径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8]。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践行了“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为了人民发展,发展才有意义。邓小平同志强调:“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中心和着重点不要多考虑指标,而要把人民生活逐年有所改善放在优先的地位。”[9]中长期规划将国家发展战略落实为具体的民生改善目标。以“十三五”规划为例,除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中涉及改善民生的内容外,其中第十四篇至十六篇,从教育、民生保障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就改善民生规划具体措施,特别是第十五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中,以六章篇幅展开详细规划,充分体现了对“发展为了人民”理念的践行。[10]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践行了“发展依靠人民”的理念。依靠人民发展,发展才有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11]具体来看,编制中长期规划坚持问计于民是“发展依靠人民”的集中体现。问计于民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仅提升了规划的公信力,也使规划更具科学性,使之更加符合现实需求和实践要求。当前,征求社会意见已成为规划编制的常态化做法,尤其是将互联网作为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重要渠道,这更加充分地“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编制中来”[12],使规划既体现战略高度,又彰显现实关切,切实践行了“发展依靠人民”的理念。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践行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共享发展成果,发展才有落点。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最终目的和落脚点是让发展成果更充分、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通过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将这一崇高使命转化为人民切身感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正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胡栋材,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子越,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2][3][6][7][11][12]习近平:《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求是》2025年第12期。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73页。
[5][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0—121页、第153—165页。
[8]《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强调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日报》2024年5月24日。
[9]《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85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