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年轻人走进胡同找个理由

给年轻人走进胡同找个理由

20251106_114341_017

北京的胡同,变得与以往越来越不一样了。

此话怎讲?以往的北京胡同,两侧矗立着大量的老旧房舍。在这些老旧房舍的所有空隙中,挤满了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这样的景象,几乎如影随形地陪伴着北京胡同。这里,代表着北京的悠远历史。而在大杂院里居住的民众,看来也对这近乎破败、拥挤、脏乱的环境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了。

20251106_114341_018

图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记得三十多年前,我头一回钻进南锣鼓巷。印象里,巷子窄,两旁都是低矮的民房,一个院子挤着七八户人家,门口堆着蜂窝煤和过冬的白菜。年头久了,部分院落基础设施坏了没人修,路面崎岖、杂草丛生。

转机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出台悄然到来。东城区用“申请式腾退”模式推进南锣鼓巷改造,腾出来的房子改成了“文化共生院”,既让居民住着,也能做文旅。到2025年5月,四条胡同都改完了,路面、排水这些老问题全解决了,像蓑衣胡同5号院,地砖换了新的,绿化也弄得特别好。

20251106_114341_019

图源:“北京东城”微信公众号

现如今,无论是重返南锣鼓巷,还是漫游在北京的一些“网红”胡同区,你都能见到充满了青春气息与活力的胡同景观。

当然,这还只是整条胡同、整片街区的风景。游走在一些寻常巷陌之中,时不时地,就会有一些新式文创店,或涂抹着青春色彩的各类店铺,映入你的眼帘。这,就是今天的北京胡同。

比如,在位于宣南地区的烂缦胡同内,就有“网红鸽舍”与“冰墩墩小屋”。这“网红鸽舍”,除了能见到搭建木结构的鸽子棚之外,游人们还能看到用拼色玻璃拼接的现代诗《鸽子》。这样一来,整条胡同的文学范儿立刻被提升了许多。很多男孩儿女孩儿,就是冲着这首《鸽子》与这群鸽子,到此地打卡拍照的。

20251106_114341_020

胡同里的文创小店

图源:北京青年报

改造不止于基础设施,更在于灵魂的重塑。为了让老街与“年轻化”并存,管理方积极引入了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潮流元素,着力培育一种“既留文脉、又见烟火”的新生态街道。

比如,被很多网友提起的烂缦胡同内另一处网红打卡点,是墙绘的“京剧猫”。很多年轻人不一定听得懂京剧,但他们会对京剧的脸谱、行头感兴趣。而那些跑到脚边蹭痒痒,或在某个角落里一边晒着日光浴、一边呼呼大睡的可爱猫咪,绝对是吸睛的亮点。这两个元素被叠加在一起,立马成为传统与时尚相互融合的“摩登”猫。

20251106_114341_021

“京剧猫”吸引不少年轻人拍照合影

图源:北京青年报

除了打卡拍照,在胡同的文创店、咖啡馆、小餐饮店、阅读空间等处进行消费,也是年轻人的重要选择。

时尚消费,与古老的胡同如何相融?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胡同两侧的房舍,只是人们居住的地方。顶多,还会有一些公共服务的设施,像商店、书店、理发店、饭店等,大都应开在宽阔一些的街面上。之所以如此,大概是胡同的节奏与宽阔街面的节奏不同。

QQ20251106-114534

胡同里的生活,历来都是慢节奏的悠闲生活。当一直处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年轻人感到疲惫时,慢节奏的胡同,便进入年轻人的视野。

要将这份关注转化为持久的发展动力,需要政策的积极引导。

近年来,通过实质性的资金投入,很多商户受了益:一方面最高以50万元的额度吸引优质餐饮首店落户,为街区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大力扶持“中华老字号”与“北京老字号”进行门店改造升级,让传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除了餐饮业态,对超市、便利店、农村小店的发展,也有支持。

这套组合拳的目的,正是系统性地赋能,将胡同打造为一个既能安放乡愁、又能引领潮流的新生活空间。

20251106_114341_022

烂缦胡同宣南书店

图源:“北京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号

以我的想法,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沉淀,让北京胡同积累了深厚的底蕴,拥有着太多的传统元素。老人们常说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些都是胡同里美好生活的意象。而年轻人之所以能走进胡同,正是这些传统意象的存在。

今天的年轻人,拿起丰子恺的漫画集,或蔡澜、赵珩等文化大家的散文,一看就是一个下午,说明他们心中充满着对“诗意彼岸”的向往。如今,这份憧憬,既体现在咖啡馆、小书店、手艺工坊等消费场景中,也反映在鼓励文化共生、支持社区营造的公共政策里。未来的北京胡同,也一定会蝶变成诗意生活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