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物制造新增长引擎

打造生物制造新增长引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重要战略部署将生物制造提升至国家产业发展核心地位,赋予其驱动经济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历史使命。

生物制造是决胜未来的关键赛道,未来不能再满足于个别产品的跟随和模仿,而必须立足国情,发挥制度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全产业链的视角,在核心技术突破、产业生态培育、市场环境营造上持续发力,方能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将生物制造打造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

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体(如微生物、细胞、酶等)或其组成部分,通过工业化方式生产物质、提供服务的先进生产方式。它凭借颠覆性技术特性和绿色低碳属性,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医药、化工、材料、能源、农业、环保等关键领域,是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的核心抓手,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以及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展现出融合创新、绿色可持续和赋能升级的显著特征,通过打破传统产业界限,实现生物技术与多领域深度交叉融合,以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在温和反应条件下实现绿色生产,显著提升传统产业效率与附加值。这些特征对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催化效应,以医药领域为例,基因工程技术使重组人胰岛素产量大幅提升。

从全球视野来看,发达国家早已将生物制造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美国凭借其在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先优势,培育了一批具有平台型技术的创新企业。欧盟则更加侧重生物制造的绿色和循环特性,将生物经济作为“欧洲绿色协议”的核心支柱,大力支持基于非粮生物质的生物燃料和生物基产品研发。

相比之下,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呈现出“国家战略引领、大规模市场应用、全链条协同推进”的鲜明特色。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产业链,为生物制造技术的工程化放大和市场化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欧美聚焦前沿和高附加值细分领域不同,我国的发展路径更注重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在大宗化学品绿色替代、粮食安全保障等领域展现出更强的系统性和规模效应。

也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在底层核心技术、原创能力建设以及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力方面,仍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特别是在高端工业酶制剂、核心生物设计软件、关键装备制造等领域还存在短板。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采取更加系统、更有力度的举措。

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引导。应制定更加明晰的国家生物制造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优先发展的技术方向和重点产品目录。统筹各类科技计划资源,加强对合成生物学、酶工程、生物传感等底层技术和共性平台技术的长期稳定支持。建立适应生物制造产品特点的法规、标准和准入体系,缩短创新产品上市周期。

构建全链条协同创新生态。鼓励形成“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特定产业链条开展协同攻关,破解从实验室“样品”到产业化“产品”的惊险跨越。特别是要加强中试放大和临床/应用验证平台建设,这是技术成熟的关键环节。

拓展多元化投入与市场拉动机制。在加大政府研发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长期资本投入生物制造领域。探索设立国家生物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完善绿色采购政策,优先采购生物基、可降解等绿色产品。实施“碳足迹”核算和标签制度,通过市场机制体现生物制造产品的绿色价值。

夯实人才与基础设施根基。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鼓励高校设立生物制造相关交叉学科。大力引进国际顶尖人才和团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生物制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库和菌种库等,为产业创新提供强大的公共支撑。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