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数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右玉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责任担当、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上攻坚克难、勇毅前行,为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右玉县位于山西省的西北端,自然条件恶劣,地处毛乌素沙地风口地带,土地沙化严重,新中国成立初期林木绿化率不足0.3%,“沙进人退”的困境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面对“风沙不治,百姓难安”的严峻形势,右玉第一届县委提出“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治沙造林。70多年间,右玉历届县委始终锚定治沙造林目标,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干,传承“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的治沙造林理念,战严寒、斗酷暑、顶风沙、冒烈日,用汗水浇灌出一片片孕育着勃勃生机的林海,把“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用热血铸就起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时代丰碑,在实践中孕育出伟大的右玉精神。
右玉不同历史时期的治沙造林实践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20世纪50年代“哪里有风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到60年代“哪里有风哪里栽,要把风沙锁起来”,70年代“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80年代“适地适树合理栽,再把三松引进来”,90年代“乔灌混交立体栽,绿色屏障建起来”,再到21世纪“退耕还林连片栽,山川遍地靓起来”“科技引领精准栽,生态效益提起来”,一代代右玉人不断探索创新,逐步构建起科学高效的生态治理体系,实现了从治沙造林到生态富民的范式转变,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右玉精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右玉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历时4个月,带队走遍全县300多个村庄、上千道沟梁河汊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下定决心治沙造林,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在苍头河畔种树植绿,开启了右玉长达70多年的生态治理征程。“治沙就是救民”“不治住沙子,右玉人就没有出路”,一句句真挚话语道出了最朴素的为民情怀。右玉历届县委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治沙造林实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党的带领下,一代代右玉干部群众埋头苦干实干,将贫瘠的土地变成希望的田野,共同奔向由绿到富的美好生活。从全县干部群众种下“荣怀杨”的首创实践,到“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全民行动,再到当地群众在治沙造林实践中摸索出“阳坡柠条阴坡松,沿河两岸沙棘林”等适地适树技法,右玉干部群众用双手改变命运,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坚韧创造奇迹,书写出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治沙造林史。
右玉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迎难而上、艰苦奋斗。20世纪50年代,黄沙洼的流沙每年以十几米的速度向城墙逼近,右玉人称之为“吃了人烟吃山川”的“大狼嘴”。右玉干部群众“三战黄沙洼”,面对“一场大风毁千亩”的打击不气馁不退缩,历时8年,投入人力近2万人次,种活270万棵树,在黄沙洼留下了最美的奋斗足迹,体现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面对困难时期的严峻考验,右玉没有治沙经验和先进工具,只有“一把铁锹两只手”,甚至连树苗都要靠人拉肩扛从几十里外运来。右玉干部群众凭着愚公移山的胆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迎难而上,因地制宜创建造林方法,用铁锹蘸着风沙书写出了一部绿色史诗,彰显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
右玉干部群众没有技术就主动摸索,缺少经验就反复试验,在治沙造林“无人区”里闯出了一条生路。从传统的沙棘、柠条等耐旱灌木,到逐步引入杨树、落叶松等乔木,右玉探索建立“乔灌草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立体化科学造林模式,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传承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
右玉精神体现了生态建设久久为功、利在长远。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绝非一时之功,不能一蹴而就,不会一劳永逸,要坚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的实践路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牢固树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发展观。右玉历届县委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住了绿色发展的蓝图,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根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市场大潮中,右玉县委顶住压力,坚定认为“前面有榜样,后面有群众,没有绿色就没有右玉的发展”,毅然选择生态优先,确保植树造林成果不被破坏,守住了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
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飞鸽牌的干部,要干永久牌的事”,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右玉干部的担当精神。从铁锹挖沙、箩筐运土的艰辛起步,到科学育苗、节水造林的技术迭代,右玉历届县委始终锚定治沙造林目标,着眼于长远与当下,立足于集体与个人,不搞“新官不理旧账”,不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政绩,汇聚起干部带着群众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的治理合力,推动治沙造林稳步前进。
牢固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观。一代代右玉人接续奋斗,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实现“绿进沙退、绿富同兴”的美丽蝶变。2024年,右玉县小南山流域6.75万吨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完成,标志着全省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零”的突破。新时代新征程上,右玉精神不仅是对历史成就的凝练升华,更是让美丽中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现实写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指引。
(作者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