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

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在理论宣传阐释工作中,“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既是重要使命,也是关键方法,更是让党的创新理论直抵人心、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只有打破理论与群众之间的“壁垒”,用生动的表达、鲜活的案例、亲切的语境激活思想的生命力,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融入日常工作,成为凝聚人心、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构建新型传播范式,夯实理论传播的表达根基。在海量信息的当下,采用精炼表达提升理论触达效率,成为优化传播效果的选择。一方面,需聚焦理论的核心要义,剔除冗余论述,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传递关键信息。用简短演讲构建“理论——政策——实践”的阐释路径,避免理论传播的“信息稀释”。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传播场景优化内容形态,尤其是适配短视频等移动端传播载体,转化为一个个独立成篇、易于理解和传播的短视频。通过将外景采访、案例故事、专家点评等环节模块化处理,形成“短而精”“快而新”的传播单元,既保证理论的完整性又满足受众“碎片化学习”的需求,扩大理论传播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立足实践真实性,增强理论认同度。其一,基层实践中的鲜活案例,是理论最好的“具象化载体”。通过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细节,展现政策制定的民生温度,让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实践。这类案例要具备“代表性”即能够反映理论的核心内涵;要具备“真实性”即能够还原基层实践的本来面貌,避免“虚构化”“理想化”的加工,以此拉近理论与群众的距离。其二,点评的针对性。理论解读需紧扣案例实际,杜绝“假大空”的说教式表达,以“深入浅出、言辞恳切”的点评深化群众认知。让群众在“听得懂、愿意听”的解读中,逐步理解理论的实践价值,实现“情感共鸣”向“思想认同”的转化。

回应时代新关切,激活理论鲜活性。理论传播需紧跟时代步伐,一是内容的时代性,聚焦群众关心的新问题、新议题,将理论与当前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新成果相结合,让理论成为回应时代需求的“解题钥匙”。二是表达的创新性,引入多元话语形式与传播元素,打破传统理论传播的语言惯性。用前卫新颖的语言展现中国改革发展的生动图景;或运用“生活比喻”“流行元素”等,将“数字孪生”“大综合一体化”等专业概念转化为群众熟悉的生活意象,让理论表达既“有深度”又“有活力”,实现“能懂”到“爱看”的跨越,增强理论传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打通学术与大众的沟通壁垒,搭建理论传播的桥梁。以学术语言筑牢理论深度,确保传播的科学性。第一,体系化的结构设计。理论传播需遵循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在逻辑,构建“完整化、系统化”的叙事框架。分领域、分层次阐释理论的具体内涵,让群众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形成对理论的整体认知。第二,学理化的内容呈现。通过“主旨演讲+案例展示+理论点评”的形式,邀请理论专家以学术语言阐释理论核心要义。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可从“时代化的新判断”“‘两个结合’的新阐释”“‘六个必须坚持’的新提炼”等维度,用严谨的学术表述解析理论的创新点,确保理论传播不偏离“科学轨道”,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理论滋养。

以大众话语提升传播温度,增强理论的亲和力。一是案例选择的生活化,聚焦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场景与需求,将理论与群众的“柴米油盐”相结合。让群众从“身边事”中感知理论的实践价值。二是语言风格的通俗化,融入地方俗语、生活话语等元素,让理论表达充满“烟火气息”。将学术概念“翻译”为生活语言,让理论从“抽象概念”变为“生动表达”,真正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

聚焦实际与思想问题,构建理论传播的互动场景。扩展视野宽度,搭建多元交流平台。一方面,整合国内实践资源,搭建跨地域、跨领域的交流平台。邀请一线工作者,以第一人称讲述理论指导实践的亲身经历,多维度呈现各领域的创新实践。另一方面,拓展国际观察视角,搭建跨语言、跨国界的对话平台。邀请不同国家的外国友人,分享中国开放政策带来的机遇与体验,让理论传播既有“国内深度”又有“国际广度”,增强理论的全球影响力与说服力。

传递温度,营造真诚沟通氛围。一方面,内容的情感性,聚焦民生成果与改革故事,展现理论指导实践的“民生温度”,让群众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感知理论的实践伟力;另一方面,表达的真诚性,鼓励传播主体真情流露,以“真实情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一线工作者在分享实践经历时,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遇到的困难与收获,让群众在“真实情感”中产生共鸣,逐步理解理论的精神内涵,实现“情感认同”向“行动自觉”的转化。

强化参与,打通理论传播的双向渠道。一是资源整合机制的创新,打通学界与业界的对话通道。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整合本地专家学者组成幕后策划团队,邀请全国理论大家进行现场评述,汇集全国各省市的实践案例与分享人资源,让学术研究与基层实践“双向赋能”,既提升理论传播的专业性,又增强理论的实践指导性。二是参与形式的创新,搭建群众参与理论传播的平台。打造“观察实践团”等IP,以“理论专家+网络达人+青年学子”的组合,深入基层开展实地调研、亲身体验、深度访谈,挖掘基层实践中的生动案例,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分享调研成果。这种“沉浸式参与”让群众不仅是理论的“受众”,更是理论的“传播者”,通过“青年视角”“大众视角”的解读,让理论传播更具“青春活力”与“烟火气”,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传播”的理论传播新格局。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