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重庆和成都的户籍改革现在外面议论比较多,您怎么看? 曹锦清:农民的城市化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城镇化,一个是城市化。城镇化,也就是农民向乡镇、县城流动,这在目前是没有太多问题的,有些县城还有鼓励措施,但是农民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农民...[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549次 标签:曹锦清
关于这个主题我今天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社会转型与发展观,或者叫做发展战略。第二个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是新发展观为“三农”问题的解答。第三个问题是农村组织制度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每一个问题我希望能够花半个小时到45分钟能够完成...[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577次 标签:曹锦清
曹锦清:宋以来的乡村组织重建——历史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442次 标签:曹锦清
曹锦清:思想为何放弃职守——知识精英阶层责任缺失的社会历史分析 《文化纵横》编辑部来沪约稿,嘱我撰文,限时定题:...[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401次 标签:曹锦清
(舒泰峰/瞭望东方周刊)1999年,69岁的李泽厚正式退休,寓居美国,在大洋彼岸执起教鞭。近年来,每年八九月间,他都要回国一次。11月21日下午,在位于东厂北巷的寓所,这位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旗帜性人物接受了本刊专访。眼前的76岁老人身着便装,两...[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737次 标签:李泽厚
成文山:我有一个小问题,过两天我就要到浏阳去参与举行纪念谭嗣同的活动,包括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那很自然,我要反复学习你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有关谭嗣同的文章。我要问你,自那篇文章以后,你对谭嗣同的评价还有没有新的内容?早几年你那本惊动一时的书(指《告别...[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637次 标签:李泽厚
就2004年骤然掀起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思潮,《外滩画报》(以下简称“外滩”)记者近日专访了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以下简称“李”)。 《外滩》:先生居海外有年,是否在他乡的异质文化环境里对中国文化...[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584次 标签:李泽厚
李泽厚:成绩欠佳 精神可嘉 ——李泽厚 陈明《原道》十年谈 进入专题: 原道 ● 李泽厚 (进入专栏) // ...[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483次 标签:李泽厚
“孔先生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没来” 五四新文化运动了不起。个性和个体独立的精神与品格的觉醒、科学与民主、扬弃覆盖层回归孔子原典学说……五四提出的诸多问题,至今依然未解决。胡适、陈独秀、鲁迅...[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424次 标签:李泽厚
李泽厚 易中天:警惕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合流 ——著名文化学者李泽厚、易中天对话录 ...[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1180次 标签:李泽厚
李泽厚:普世价值毫无疑问,制度设计可添加中国元素 ——李泽厚再谈思想与学问 李泽厚是谁?对大多数八零后九零后来说,他早已是一个于己无关的“陈旧人物”,这些年轻...[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416次 标签:李泽厚
■改良不是投降,不是顺从,改良恰恰是斗争,而且可能是非常尖锐的斗争。 ■我反对当年包括王元化搞的,再来一个启蒙运动。启蒙要走向真正的建设,首先是法治建设。 采访李泽厚前,我广泛征集问题,一个朋友问:“你要去香港吗?...[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555次 标签:李泽厚
10月底的一天上午,学者李泽厚和秦晓坐在了一起。两代知识分子关注的共同话题是今天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80岁的李泽厚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思想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李泽厚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他提出的&l...[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370次 标签:李泽厚
李泽厚 刘再复:彷徨无地后又站立于大地——鲁迅为什么无与伦比 刘再复:您的《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发表在一九七八年的《鲁迅研究集刊》上,至今已三十二年。三十年前我读后受到...[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967次 标签:李泽厚刘再复
一 研究哲学史可以有两种角度或方法。一种是历史的,即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哲学思想的内容形式、体系结构、来龙去脉,摘清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影响以及它们社会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根源...[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856次 标签:李泽厚
一 人类起源不只是古人类学问题,它也需要从哲学上去探讨 例如大家都说,人之区别于物、人的社会实践之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在于人有自觉的能动性(毛泽东),即人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活动的。于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人所特有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但...[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489次 标签:李泽厚
一 从中日儒学在各自文化中的实际位置颇不相同说起。 (甲) 以孔子为代表和"旗号"的儒学,自秦、汉以来,是中国文化的主干,特别在"大传统"中。这似乎无需论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1314次 标签:李泽厚
天生百物,人为贵 --郭店楚墓竹简 成为人,就是成为个体 --Clifford Geertz "儒学四期说"有它的"直接源起"和"间接源起"。"直接源起"是针对由牟宗三提出、 杜维明鼓吹,而...[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946次 标签:李泽厚
一 "人活着":出发点 (一)"天下何思何虚":哲学可能性 哲学本是精工细活,妙理玄言,如今却作探寻札记、粗糙提纲;分析哲学家必大摇其头,形而上学者或悻然色变。但哲学既非职业,乃思想,则常人变可思想。此"想"不一定高玄妙远、精...[详细] 时间:2011-09-30 03:23 查看:902次 标签:李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