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文化产业也是具有绿色产业性质的新兴产业,可以创造永久性财富,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巨大的文化资本和无限财富的产业形态。说它是绿色产业,就是它跟我们传统产业的不同。不同在于,我们现在讲产业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概念。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更深了,新的技术不断出现,生产的规模、深度不断扩大,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产业。但工业革命以来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的深度规模也越来越大,森林不断被砍伐,矿藏不断被开掘。在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污染也是越来越严重。所以,工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自然界不断开发利用的过程,也产生了负面效应。这个地球越来越不能承载人类的生活了,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气候变暖,海平面不断在上升,自然灾害爆发越来越频繁了。
我国现在的沙漠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我们过去叫地大物博,实际上我们的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我们现在人口占世界的20%,已经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我们始终认为自己的煤炭储量还是比较大的,但不如我们的人口占的比率大。我们的原油只占世界的2.4%,就更少了。天然气仅占到全球储量的1.2%。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只占十分之一。而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大,自然资源储量都不足,尤其是人均储量比例低。水资源只占世界的四分之一,现在北京都缺水,所以要南水北调。这些情况都比较严重。
我们现在要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发展新型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再一个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要发展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创造产品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所依赖的资源是人类积累的文化资源。大家想一想,刚才举的《白鹿原》的例子,把《白鹿原》加工成为一台话剧,需要什么自然资源呢?加工的是人类物质文化产品,又创造出一个新的文化产品。这个小说,是作者陈忠实坐在家里写出来的,依靠他的文化积累。当然他也做很多调查,去做调查的时候需不需要砍树呢?不需要。要不要烧很多煤呢?用不用很多原油呢?也不需要。它不需要建大规模的厂房,作家创作是一个个性化的产业。它依赖的什么东西?是文化积累,不是自然资源。而这个文化积累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不像自然资源,很多不可再生,越用越少,文化资源越积累越多,不是越用越少。
“印象刘三姐”在全国比较火的,在桂林阳朔这个地方排演了大型的实景演出。可是“印象刘三姐”从何而来?它从哪加工过来的呢?先有了刘三姐电影,把它又加以演绎、加以改编。刘三姐的电影从哪而来呢?是从当地传说的历史而来,她叫刘三妹,电影创造的时候做了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间,也做了一些新的虚构,形成了这么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风靡全国。歌也很好听,人也挺漂亮,故事情节也很动人。一次次的改编,形成了新的文化积累。这个文化积累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厚。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小平同志最初就是一个提法、一个构想,现在经过几代领导人的思考,理论成果越积越多,越来越好。
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些新的业态,就是十七大报告中讲的,我们需要更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我们整个国家人力资源的创造性。把经济建立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上,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改善我们的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如果文化产业占的比例如果能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占到本国GDP 10%左右,那我们的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就很大了。我们现在才占到2.45%,这个比例还很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