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

为什么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

  在《决定》确立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型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业废弃物生成、注重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等环保型技术,大力培养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为什么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呢?
  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和重要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农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依赖性很强的产业,是一个占用和消耗自然资源较多的产业。土地、淡水、气候、动植物物种等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基础,也主要被农业所占用。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也很大,不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围湖造田、竭泽而渔、草原过牧、过度施用和滥用化肥和农药等,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破坏甚至是极大破坏。再一方面,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如化肥等,需要消耗大量资源。生产1吨尿素,原料和燃料用煤1.5吨到1.8吨,耗电1200度。我国每年化肥生产消耗的能源高达1亿吨标准煤,消耗的高品位磷矿超过l亿吨,消耗的硫矿资源占全国消耗总量的70%以上。这充分说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一个重点。如果农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达不到,就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
  第二,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根本途径。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比较粗放,农业生产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农业在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空间很大。从用水方面看,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农业用水的生产效率低,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每立方米1公斤,和发达国家每立方米2公斤到3公斤的水平相差很大;农业灌溉用水的定额高,采用传统灌溉模式全国灌溉耕地平均每亩实际灌水量达到600多立方米,超过实际需水量1倍左右。实践证明,通过合理使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和自然降水利用率可提高10个百分点,可节约水资源1130亿到1180亿立方米;通过全面普及灌溉节水、旱作节水和生物性节水技术,每年可节水1300亿到1550亿立方米。从用肥方面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施用国,但农业施用化肥的多一半被浪费掉了,氮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每公斤化肥生产粮食不到1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8%,比美国低45%;全国每年有机肥资源近50亿吨,实际利用率只有40%。测算表明,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如果将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约化肥231.9万吨;增施有机肥,将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比例恢复到0.45:0.55,每年可替代化肥386.4万吨;两者合计,全国每年可节省化肥618.3万吨,相当于农业施用化肥总量的13.3%。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上,必须大力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本文关键词: 殷星辰 恐怖主义 奥运安保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总编室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