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董昀 | 读懂中国的五年规划:“十四五”回顾 “十五五”前瞻

董昀-专家

董昀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高端论述

点此查看理论看点

点此浏览课件

编者按: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和独特政治优势,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本文系统回顾了从“一五”到“十四五”规划的演进历程与显著成就,重点阐述了“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以及中期评估情况,科学展望了“十五五”时期以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重点。本文为深入学习理解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演进逻辑与实践伟力提供了重要参考。

五年规划是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规范引导经营主体行为,在国家规划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是其他各级各类规划的总遵循。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一个又一个五年,诠释了不同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标识,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本文深入梳理了我国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的三个历史阶段,着重论述了“十四五”规划立足“三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分析了“十五五”规划的重点方向与任务。

一、我国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的主要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中长期规划,五年规划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接续制定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极大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用中长期规划引领和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有利于保持国家战略连续性稳定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目标。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虽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

下面,简要回顾我国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的主要历程。

第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开启了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巩固新生政权,成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毛泽东同志强调:“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党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朝着这个目标,党领导编制实施从“一五”到“五五”(1953年-1980年)共五个五年计划,开展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任务是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力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这一期间中长期规划的管理方式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取得了“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突破,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接续推进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洞察时代潮流,着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大背景,编制实施了从“六五”到“十二五”共七个五年规划(计划)。邓小平同志强调,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要把人民生活逐年有所改善放在优先的地位”,“要从提高经济效果、增加人民收入方面考虑问题,要按这个精神搞长期规划”。

在这一阶段,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比如,1981年“六五”计划,首次增加社会发展内容,更名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功能的重要转变。1991年“八五”时期,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五年计划开始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2001年“十五”时期,建立了五年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制度,通过中期评估,全面分析规划的实施情况,检验规划内容和目标的合理性。因实施举措不力而影响规划实施进度的,会提出改进措施;因规划内容和目标不合理、不切实际而无法保证实施进度的,会提出规划修订方案,并按照法定程序对规划进行修订。2006年“十一五”规划实现历史性转变——“计划”正式更名为“规划”,标志着从指令性向战略指导性的根本转型。这也标志着我们告别计划经济体制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第一次将发展目标分类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将主要受市场影响的竞争性领域的指标明确为预期性指标,如经济增长预期指标、一些产业的产量指标,都属于预期性指标;但对于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指标,如教育医疗、生态环保、国土空间等领域的指标,都属于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有不同的实施和考核机制,预期性指标一般不进行考核,约束性指标都要进行考核,在实施过程中会分解到不同的职能部门、地方政府甚至国有企业。在这几个五年规划(计划)的有力支撑下,党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功开创并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一博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