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社会焦虑症(4)

透视社会焦虑症(4)


  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本土化”特征 

 

  
  《思想者》:有学者认为,拉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除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后,基本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成为城市的边缘人群。相对贫困人口扎了堆儿断了炊,大伙儿怎能不焦虑呢?

  

  您怎么看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能否概括一下它的特征或特点?

  

  吴忠民: 同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是,中国是在一种比较特殊的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其一,与先发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社会要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由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其他大部分后发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社会还面临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独特的艰巨任务。巨量的事情,必然会造成更为广泛、复杂和突出的种种社会问题。

  

  其二,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和经济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出现了一种十分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这就使得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必然会导致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

  

  其三,近年来,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迅速被中国各个阶层广泛接受和认同。这对民众影响巨大:民众空前重视现实生活尤其是物质生活,空前重视自身权益的维护。虽然这是一种历史的趋势,但在近期内客观上势必会对一些有碍于以人为本理念实现的现实问题提出质疑、形成不满,进而造成某些纠纷和抗争的行为。

 

  其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政府推动型的,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时还应看到的是,中国推动型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两重属性。除了其积极作用之外,还有着一定的负面隐患,这就是公权容易扩张、腐败容易形成,等等。这些隐患进而会同民众形成抵触。

  

  所以,特殊的时代背景条件,使得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呈现出一些明显的“本土化”特征。

本文关键词: 李东朗 全国政权 共产党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