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怎么看待当下社会普遍出现的焦虑情绪?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何在?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显示出哪些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如何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如何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近日,为回答读者的种种困惑,中共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接受了《思想者》的采访。
社会焦虑情绪说明了什么
《思想者》:近来,大家常常感到当下的社会似乎弥漫着一种比较普遍的焦虑情绪——从不久前“达芬奇”假家具的闹剧到小商贩往“萨其马”糕点中加入有毒硼砂;从地铁滚梯事故初现到高铁事故频发,人们几乎每天都在为食品安全、出行安全、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失的负面报道大伤脑筋……您怎么看这些现象?
吴忠民:所谓社会焦虑,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现在,社会焦虑几乎覆盖了所有人群。无论是人数最多的工人群体、农民群体的成员,还是处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干部群体、企业家群体的成员,无论是东部地区的居民,还是西部地区的居民,都有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可以说是少见的。从历史上看,除了战乱年代,人们没有像现在如此之焦虑过;往以后看,以后人们也会焦虑,但社会焦虑的波及面和强度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大。
《思想者》:现在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焦虑,显然是对社会生活中的高房价、高物价、通胀、负利率、腐败、分配不公、垄断企业的高收入等等现象的直接担忧和不满。如果让您排个序,您认为,老百姓最焦虑的问题是哪个?
吴忠民:每年的情况略有差别。但你恐怕已经看到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同基本民生相关的部位。
《思想者》:您怎么看待这种社会焦虑情绪?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吴忠民:正像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社会急速的转型、变革,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结构的调整,大批社会成员社会群体的社会位置和经济位置重新洗牌。现代社会意味着要面临着空前的社会风险。人们有时觉得无章可循,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这使得社会成员产生一种人生的不确定感,前景的不确定性,心里不踏实,人们对于未来不可预期。这自然就会形成社会焦虑现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