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侯玉波:老年人的性格与社会适应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当时报题目的时候,我报了《老年人的性格与社会适应》,本来还想加一个传统的观念和现代的观念对我们适应现在的社会有什么样的帮助,因为只有一个多小时,我简单说说老年人的人格,围绕这个人格谈谈老年人怎么能够保证健康。

关于健康这个话题,大家经常谈到,比如我们都不希望自己到医院去看病,希望自己身体很好。前两天我有个朋友,他是湖南人,吃饭的时候,他跟我讲,60岁以后,正好那一阵他父亲去世了,他回去把父亲安葬了,回来以后,心情特别不太好。因为他父亲身体很好,突然有一天早晨起来觉得不舒服,然后大概不到一个小时就去世了。他回来就跟我们说,现在流传的顺口溜大家都知道,60岁官大官小一个样。我们60岁都退休了,原来不管职位多高,现在没有职位了,这个涉及到我们从这个角色中怎么适应。然后他说70岁的时候,房子大和房子小一样。原来我们都希望自己住的房子能够很大,但是70岁的时候,房子再大,你也占那么点地方。80岁的时候,有钱和没钱一个样。因为不管你有钱没钱,反正消耗的东西就那么点,就吃点稀饭。90岁的时候,男的和女的一个样。100岁的时候死了和活着一样。但是他最后总结了一句,任何时候,健康和不健康不一样。你身体好的时候,能享受到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如果身体不好的话,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

从这个来讲,心理学一直在探讨,怎么能够利用人的心理因素,去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然后能保证健康。可能我们看过狄更斯写的《双城记》,《双城记》是在启蒙运动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一本书。他写,18世纪的时候,在一个变化的社会里面,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恰恰跟欧洲启蒙运动的时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这个社会每天有新的东西出来,出来以后你还不知道该怎么去办。邓小平同志曾经给大家讲,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发展要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中国人就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芝加哥大学一个经济学教授跟我讲,中国人在全世界胆子最大,新的东西都要拿来试,并且没有试好就去推广。

这个东西实际上需要有一些人不断去思考,当实行一个政策的时候,这个政策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当领导的时候,可能有一个目标,就是发展经济,要把这个城市建得很漂亮。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个东西建得再好,如果别人感受不好的话,就很难让别人心服口服。我们崇文区遇到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危房改造,政府花了很多的钱,通过各种方式找了很多钱,想让老百姓住得好一点,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但是最后,我们得到的结果往往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经常有很多人去上访,有意见,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考虑到这个地区发展的时候,考虑的是经济的目标,没有考虑人的问题。实际上需要的并不完全是经济,有时候需要别的东西。比如现在,我们新一届政府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要这个社会更和谐,要考虑到人的需求。因此,你看现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从“人”出发。

我们心理学经常讲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强调人是理性的。比如我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希望获得一个最佳的结果,但是等到你做完了以后,发现并不是最佳的结果。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叫霍波特•西门(音同)的心理学家,他提出,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经济的问题,还应该考虑人对它的满意度。因此他说,决策的时候,人们实际上追求一个满意原则。也就是说,在几个选择里面,我并不一定从应该利益上选择最大的收益,而要选择一个让人在心理上感觉最好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不一定是在经济上利益最大化。霍波特•西门因为这个工作,在1978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奖。因为人们发现他说的确实是人的心理规律,但是到后来,他的观点有时也被人们修改,现在的心理学家又强调人。我们知道,人是有理性的,后来发展到人是有限理性。现在我们有时候也会发现,人有很多非理性的东西。非理性的东西指一个人的情趣和情感,会影响我们。比如有时候情绪不好,看到什么也烦,看到再美好的东西也觉得不好。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里面,非常关注这一点,人们为什么会觉得自己过得苦,有哪些因素可以促使人们觉得幸福。

所以狄更斯在书里面讲,这个时代是最美好的时代。但是你回过头一看,它也可能是最糟糕的,那个时候的人们在不断思考问题,是最智慧的,但是有时候我们做出的决定可能是最愚昧的。那个时代可能有我们的信仰,但是我们怀疑这些信仰。最后他说,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然后我们看起来直奔天堂,但是我们全都直奔相反的方向。狄更斯的《双城记》在历史上被人们认为是很好的书,就是因为他给人们传递了一种思想:我们一定要仔细想想,所获得的是不是我们需要的。

我们回过头看,现在中国遇到很多问题,其中人口老龄化可能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现在,中国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0%。这个数字比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总人口要多得多,因此怎么处理这些问题,经常是人们必须要去思考的。我们要想让这些人活得幸福、快乐,必须要有一些措施,怎么让他们从心理上去感受到自己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有比较好的保障,生活上肯定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有时候我们会有情感上、子女关系上的困扰。大家记得不记得,当年赵本山和宋丹丹演的小品《钟点工》,实际上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生活在现在的老年人,到底需要什么?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很多人可能觉得有好的医疗条件、子女孝顺,我自己能够自理,这些都是我们的需要。但是对年轻的一代讲,这就很难理解。很多人不能理解老年人的需求。前两天有人给我讲了一个事情,一个老太太离开老家到儿子那边去,儿子很孝顺。儿子把放鞋的架子放到门口,然后老太太说你把它拿进来了,放在外面绊了别人怎么办啊?儿子就说,妈,你管那么多干什么。结果老太太听完以后,就气得不行,躺在床上生病了。后来别人打电话问儿子,你怎么能跟妈妈那么说话呢?那孩子还没觉得,说我没说什么啊。他意识不到存在的问题。

我后来分析,因为老年人一个人在家里,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以后,没有人跟她说话,她实际上就希望孩子能跟她多说说话。但是孩子呢,工作又特别忙,又不跟老人说话,因此老年人就得找点茬,她就在任何时候找到机会跟孩子说话。但是孩子不能理解她。因此,在我们的宣传教育里面,应该让年轻人知道,老年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一些东西,有时候更需要心理上的一些关怀。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