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缉思: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角色(2)

王缉思: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全球角色(2)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促进社会和谐的指导思想,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健全民主与法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走这样一条发展道路,才能妥善应对各类非传统安全问题,让中国的快速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过去,中国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有目共睹。新的挑战需要中国扮演新的全球角色,这就是走出一条基于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火车头,还要为保护人类的共同资源做出更大贡献。这条道路,决定了中国不能搞军事扩张,同时要将与外部世界的经济摩擦和资源获取方面的竞争,控制在最低限度。这条道路,还决定了中国既要自主创新,加大对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投入,也要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其中当务之急,是加强在金融稳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

当前世界政治的第二个特点,是全球范围的宗教势力和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正在复苏。

冷战结束意味着两大意识形态对抗的终结。但是人类历史从来都充满着思想激荡。人们在全球化带来的复杂矛盾中,依靠和寻找着精神依托以及对群体的归属感。于是,在传统宗教的复苏中,一部分宗教势力复归到所谓“原教旨主义”,并得到部分群体的拥戴;而恰恰当这些群体是自认为处于弱势的民族时,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就相互纠缠在一起,产生一些国家内部民族分裂的倾向,并往往受到国际势力的干预。

对于国家意识、宗教意识、民族主义来说,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主权受到冲击,人口和信息的跨国界流动加快,各国的相互了解加深;另一方面,社会的对外开放使人们更加意识到“我们”和“他们”的差别,增加了许多人对本国、本教派、本民族的认同感,使他们更加有意识地维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习俗和价值观,抵制外来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加剧了社会发展失衡,经济民族主义明显上升,表现为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对国际资本流动的警惕和抵制。

虽然宗教和民族主义都有某些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但也可能被引导到破坏和平、稳定、繁荣的方向上去,造成不同宗教、教派、民族之间的隔阂甚至仇恨。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一向关注世界范围的思想激荡与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包括经济开放,也包括对世界各个文明和各种民族文化的思想开放,从世界文明中吸取精华。中华文明本身就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宗教和民族特色,因此而丰富多彩。中国人提倡文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不主张相互隔绝、仇视或民族分裂,更反对用暴力方式解决宗教、教派、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中国可以而且应当扮演的角色,是在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促进世界的和谐。

毫无疑问,中国在加强本国文化建设的同时,希望扩大自己对外的文化影响和“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就是将本国、本民族最珍贵的文化传统,同其他国家和民族分享,并使之成为人类普世价值体系一部分的过程。其实,中国所推崇的和谐思想,在世界其他文明和宗教中也都有所体现,只是理解和表述方式不同而已。加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其他国家的软实力。中国人可以而且应当做的,首先是建设国内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和宗教群体之间的相互包容。同时,还要同在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方面有差异的国家扩大共识,增加相互理解。中国的经济开放与文化开放同时并举,中华文明就能在各个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责任编辑:杨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