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基础不是一劳永逸的 要增强忧患意识

党的群众基础不是一劳永逸的 要增强忧患意识

从苏共垮台看党的群众基础建设的重要性

编者按:苏联共产党的垮台,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苏共脱离了群众,丧失了人民的支持。与之对照,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如何将这部分人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成为我党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将各行业各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不断扩大群众基础,紧密联系群众,这样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出“党的群众基础同样不是一劳永逸的”不是无的放矢,苏共垮台活生生的现实表明,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即便是苏共这样的老党大党,也同样摆脱不了覆灭的命运。苏联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当年布尔什维克党就是在“面包、土地、和平”的口号下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革命成功的。但执政70多年还是失败了、垮台了。对于苏共失败的原因分析尽管多种多样,但失去群众的支持无疑是一重要因素。有的学者认为,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1991年的“8·19”事变失败后,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其财产被没收。令人震惊的是,查封者不仅没有遇到任何有组织的反抗,在有关的历史档案中,也没有发现当时哪里有工人、职员、苏共党员们自发地集合起来,去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和州委,或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的记载。

实际上,苏共在处理党群关系关系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使党和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遭到严重损害。十月革命初期,粮食人民委员(相当于粮食部部长)瞿鲁巴因饥饿而晕倒在人民委员会会议上。在饥荒时期,瞿鲁巴拥有调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但是,他却没有从中留下能填饱自己肚子的一小口粮食。他的崇高品质使在场所有的人无不动容。列宁得知后,亲自倡议在格拉诺夫斯基大街为病弱的国家机关人员设立“疗养食堂”,目的是要把这作为在饥荒年代保证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员承受超负荷工作重压的必要措施。可是,苏联经济形势好转后,“疗养食堂”没有取消,反而逐渐演变为苏共干部的特殊食品配给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待遇。

苏共领导层一边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边却由“公仆”们随意作出损害人民利益的决定;一边批判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限制人们接触西方社会;一边又把从特供商店低价购买进口名牌商品和把子女送到西方留学,作为自己的特权。这必然增强苏联群众的逆反心理,以至认为其所有的说教都是虚伪的,搞到后来,甚至危及到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信仰。党的领导人也因此威信扫地,成为民众嘲讽、唾弃的对象。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说明,不少剥削阶级的政党或政治集团,执政以后就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极力攫取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结果形成了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正因为这样,他们终究要被人民抛弃。

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就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毛泽东强调,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对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着重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就是我们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新的历史条件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密切党群关系的新路子。为此,党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在当前要特别强调在注重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同时,要注意财富的分配问题,关注贫富差距问题。党的群众基础同样不是一劳永逸的,全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增强忧患意识,从化解执政风险和巩固执政之基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可忽视的方面,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