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10月28日报道,北京市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主要指标数据近日发布。前三季度,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万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据介绍,前三季度,首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保持稳中有进良好态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下,北京市并未放慢脚步,而是推出了消费潜能激活、产业动能增强、投资效能提升、企业发展护航、营商环境优化、民生安全提质等六大专项行动,以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这六大行动不仅关乎2025年目标任务的完成,也是一场关于城市发展路径的深刻探索,更间接地回答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一座超大城市如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消费激活: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消费潜能激活行动位居六大行动之首,体现了一种发展观的转变。消费不应只是短暂的经济“流量”,更要成为持续发展的“留量”。北京深谙此道——全市统一旅游预约平台的上线,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资源整合与体验重塑的系统工程。它要解决的是游客“来了怎么玩好”的问题,更是如何让消费者体验从“满意”走向“惊喜”。文旅消费的亮眼表现证明:当304家文旅场所优化餐饮服务,当公共图书馆延时开放,当“即买即退”退税新模式落地,消费环境的小改善,汇集起来就是发展环境的大提升。
产业升级: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创新”。产业动能增强行动瞄准的是创新生态的系统性构建。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不是政策的简单延续,而是对科技创新深水区的大胆探索。同时,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等领域的改革,触及的是创新最核心的要素——人的积极性。只有当科研人员不再为成果转化所困,创新活力才会真正迸发。比如,新能源汽车增长1.5倍、具身智能、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平台的打造,表明北京正在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这不仅关乎当下经济增长,更决定着未来五年、十年北京在全国乃至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
投资效能:从“规模扩张”到“结构优化”。投资效能提升行动展现了对投资本质的重新认识。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近年来,北京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重点产业投资增长39.6%、占比超三成的结构变化。建安和设备购置投资占比首次突破60%,说明投资正在从“铺摊子”转向“上档次”。同时,推动160项市区重点项目开工,不是简单的项目堆积,而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因为每个重点项目都是一颗种子,孕育着未来产业的参天大树。
营商环境:从“政策优惠”到“制度赋能”。企业发展护航和营商环境优化两大行动,共同指向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刻调整。“免申即享”政策清单的出现,不只是办事流程的简化,更是政府服务理念的根本转变。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地方立法、整治网络不正当行为专项行动,彰显的是对规则公平的坚守。公平竞争的环境,比任何优惠政策都更能激发市场活力。当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当优质民营创新企业有机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格局正在形成。
民生安全:从“基本保障”到“品质生活”。民生安全提质行动蕴含着对民生内涵的深刻理解。民生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比如,新建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家庭养老床位、“内嵌式”病房,这些创新举措回答的是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而回龙观社区全市首个公建民营社区托育服务中心,则是对“幼有所育”的生动诠释。12345热线解决率、满意率分别达97.2%、97.6%的数字背后,是城市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北京市民的每一个诉求都被认真对待,正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最好体现。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北京的六大行动,表面上是六项具体工作任务,本质上却是对超大城市治理规律的探索。每一项行动都在回答一个时代命题:如何让发展更有温度、改革更有深度、治理更有精度。毕竟,这场收官之战,关乎的不仅是一份规划文件的完成,更是一座城市在发展道路上的成熟与自信。当北京以更加从容的姿态面对发展中的挑战,它所书写的,将是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时代答卷。
作者:刘纯银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