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小朋友和社区老人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永定路街道举办的重阳节主题活动中互动。新华社发(王克贤摄)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2025年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也是我国法定的第13个“老年节”。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今天,重阳节这一敬老传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达79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5岁。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亿。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十四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转型升级,助力养老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努力让每一位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家门口”的暖心服务,让居家养老更有温度。重阳节素来有陪伴老人、关爱居家长者的习俗,而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偏好居家养老,“家门口”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着千万家庭的幸福感。“十四五”期间,从《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基本规范》的出台,到助餐、助浴、助医等“六助”服务的普及,居家养老正从“自发照料”走向“规范供给”。在北京东城区和平里街道服务中心,老年人既能吃到热乎的三餐,又能在老年大学参与合唱、瑜伽课程;在山西太原滨东社区,失能老人的日常照护难题,通过社区养老服务得到缓解。此时此刻,“尊老敬老”的内涵具象化了。
补齐农村养老短板,让乡村夕阳同样灿烂。尊老敬老,农村养老同样重要。从广西灵山那琅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青团制作活动,到山东威海宋村镇敬老院的颐养康疗公寓楼改造;从村级互助养老模式的推广,到乡镇敬老院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转型,农村养老正从“无人照料”走向“抱团安享”。那琅村500多位老人,在服务中心获得入户探访、助餐等关爱;宋村镇的特困老人,每周能收到至少一次上门服务。利用闲置公共设施改建养老场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慈善公益,让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同样精彩。
从“养老”到“享老”,让银发生活更具活力。广州“乐活羊城”银龄集市上,老年人享受补贴购买适老化产品,预订康养旅居线路;重庆打造温泉康养基地;湖南创建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贵州推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各地积极探索“养老+”新模式,推动养老服务向多元化、品质化、智慧化发展。国家老年大学挂牌成立,公共文化场馆向老年人免费开放,体育公园设置专属健身区,长期护理保险覆盖49个试点城市,260万失能老人受益……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拓宽了他们的社会参与渠道。当老年人能够便捷学习、安心消费、乐于出游、积极贡献,“老有所为”与“老有所乐”便真正融为一体。从被动“养老”到主动“享老”,折射的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十四五”期间,从“养老”到“享老”,让“尊老敬老”有了时代新高度。站在“十五五”的门槛前回望,居家有依托,农村有保障,服务有标准,产业有活力,老人有尊严。这正是新时代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最有力的回应。
作者:李军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