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打破理论宣讲“高处不胜寒”的困境?如何让抽象理论真正与群众生活同频共振?衡阳市通过认真调研总结,积极探索,敢于改革,联合衡阳广电专业团队打造理论宣讲栏目《衡有道理》,走出了一条兼具思想深度、地域特色与传播活力的衡阳路径,形成了理论宣讲栏目的衡阳模式。
一是精准定位品牌标识,让栏目名称“自带记忆点”。名称是栏目的眼睛,直接影响受众的初始认知。为打造“叫得响、记得住、有标识”的栏目品牌,栏目组对名称反复打磨:既有延续老品牌《理润衡州》的考虑,也评估过《说事明理》《通情达理》等常规命名方案;既设计过《案"理"说衡阳》这类法治风格名称,也注意到《言之有理》存在与其他节目重名的情况。最终从老百姓常说的"很有道理"中获得灵感,决定采用谐音命名《衡有道理》,受众认为“这个名字既带衡阳印记,又有理论属性,还朗朗上口,很容易记住。”
二是迭代优化栏目模式,让理论传播“找准连接线”。比起名号,更难的是宣讲模式的探索,而每一次试错都让栏目组对理论传播的规律有了更深理解。按照“故事讲述+理论解读”的表达方式,探索的第一版本是“青年讲师讲案例+专家谈理论”,结果两段内容像两条平行线,理论部分更像是在说教;第二版本加了主持人串联,可6分钟里挤了3个人物,观众分不清谁是谁;直到第三版本使用主持人开篇点题,再讲自己身边的故事,接着和理论嘉宾用访谈拆解实践背后的理论逻辑,栏目模式才最终定型。这个过程里,栏目组也终于明白:理论宣讲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要找到串联“故事”与“道理”的那根无形的线。
三是深耕案例“活教材”,让理论内涵“可感可及”。实践案例是理论落地的“鲜活成果”,其讲述方式直接决定理论的传播效果。节目对案例讲述方式要求更高,不到3分钟的案例,要能撑起理论观点,还得让人感动,这背后是无数次的尝试。栏目组使用过新闻语言讲,发现太生硬;直到改成让案例亲历者现身说,用百姓话语拉家常,才真正达到效果。这样听百姓讲自己的事、讲身边的事,更有代入感,实现了“宏大叙事”到“生活场景”的自然转化,也做到了从中提炼理论内涵的效果。
四是善用“家常话翻译”,让宣讲内容“更接地气”。理论宣讲的关键在于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有段时间栏目组特别困惑:案例有了,专家也请了,可群众还是说“听不懂”。后来才发现,理论也需要“翻译官”,大道理得用家常话讲。比如讲“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嘉宾就讲:“民主就是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解释:“绿色发展就是既要绿色,也要发展,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谋求发展”。这样没有学术语堆砌,讲的都是家常话,老百姓听着就亲切。
五是科技赋能呈现新形态,让视频表达“鲜活有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受众对内容呈现的需求愈发多元,于是,栏目组又通过科技赋能,升级提质,利用人工智能创作,让视频的呈现实现更多可能。比如,采用AI虚拟数字人衡小宣主持,在视觉呈现上,采用AI技术,在片头融入南岳衡山、石鼓书院以及热闹的百姓生活等衡阳元素,既保留衡阳特色,又增添了视觉的科技感,将党的创新理论更加鲜活有趣地送入群众心里。
六是坚守工匠精神打造精品,让节目质量“经得起检验”。优质内容的诞生,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每一期节目从策划到拍摄,都要经历从破到立,从立到破,再到立,至少需要五六次头脑风暴。比如,《如何端牢中国饭碗——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期节目就拍得就非常艰辛:为了要拍袁隆平团队三代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丰收场景,栏目组从冬天就开始策划,跟踪拍摄水稻育种、生长、抽穗、成熟的全过程,跨越春夏秋冬四季。栏目的文字编导张舒伟表示,理论宣讲在很多人眼里是一块难以搬动的“石头”,但我们也要让“石头说话”“铁树开花”。为此,衡阳广电大楼413会议室变成了《衡有道理》的“雕刻室”,栏目组在这里逐帧逐秒地看,逐字逐句地修,就是要打造出故事生动、画面精美、理论透彻的精品节目。
栏目组的辛勤付出,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衡有道理》在衡阳形成了广泛的示范带动效应,“衡有”系列IP品牌相继上线,比如“衡有思‘享’”“衡有办法”“衡有‘享’法”“衡有信仰”等等,各县市区也正在积极跟进,“‘晖’常有理”、“蒸有味道”等特色栏目也将陆续推出。党建网、社科网、人民论坛网连续报道栏目经验,《新湘评论》《湖南宣传》《媒体监督简报》单篇重点推荐。《衡有道理》荣登“学习强国”百灵短视频年度百强榜,栏目组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等两项国字号荣誉,还获得“湖南省标志性理论成果”等8项省级奖项。同行评价“一不小心就被超越了”,受众肯定:“《衡有道理》做成了精品,做大了影响,做响了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做好理论宣传既是光荣使命,更是重大责任。《衡有道理》的实践证明:理论需要创新,才能“活”起来、“潮”起来,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持续打造精品,才能实现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双重突破。“行百里者半九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善作善成、久久为功。下一步,栏目组将努力把《衡有道理》打造成更具全国影响力和衡阳辨识度的理论传播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彰显出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为凝聚思想共识、推动地方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姚广苏,衡阳市委宣传部
罗玟,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