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并强调科技创新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为“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十四五”以来,我国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724.1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中国内地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4年的1405人次,排名世界第二,彰显出我国创新人才集聚的强劲势头。然而,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和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我们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激励机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要深化科研评价、成果赋权、要素分配等制度改革,真正落实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让潜心研究、勇于探索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同时,要坚持自由探索与目标导向并重,强化平台基地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尤其要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和战略科学家队伍的培养使用,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十四五”期间,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北斗导航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三大产业全球领先。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充分发挥。未来,我们要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策源地。政府应更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市场则需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与集成。尤其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实验室里的“书架”成果更多转化为生产线上的“货架”产品,切实将创新效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能。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当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正孕育颠覆性变革,只有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才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截至目前,我国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26个,位居世界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在此背景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要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集成各类创新资源,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联结,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规律和经济发展逻辑的深刻把握。

面向“十五五”,我们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唯有如此,才能在世界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不断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

作者:章平周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