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执政能力

最大的执政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从根本上还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感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最大的执政能力,又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于执政党的要求和期望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给执政能力增添新的内容和要求,执政党必须通过变革和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赢得人民群众最广泛的认同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获得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认同,必须从执政理念、执政程序、执政政绩几个方面解决问题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会一致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这就是说,我们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就是要不断获得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支持和拥护。

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今天,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两个根本转变,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即共产党如何更好地执政,进而不断获得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地位和权力的认同。因为共产党执政,表面看来,反映的是党和公共权力的关系,本质上却是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55年执政积累的成功经验中,包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说,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点的话,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则是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于执政党的要求和期望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给执政能力增添新的内容和要求,执政党必须通过变革和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赢得人民群众最广泛的认同。执政能力越强,越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立足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向全党提出的带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课题。这对从根本上加强执政党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获得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认同,根本上讲,必须从执政理念、执政程序、执政政绩几个方面解决问题。

首先,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解决的是为谁掌权、为谁执政的问题。当年,有个美国记者曾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回答:“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重温毛泽东这段经典的论述,也就明确了共产党为谁掌权、为谁执政的问题。由于执政和长期执政,不能说我们的所有党员干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很清楚。因而,正如四中全会所强调的那样,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持续不断地丰富和扩大自身获得人民群众认同的资源。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有丝毫的懈怠,势必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认同。这是我们研究执政能力所必须牢牢把握的。

其次,“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也就是执政程序问题。执政党要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依法执政、依法施政是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在执政条件下,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才能产生合法的效力,才能为公众所接受和认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同时又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但是,党并不谋求凌驾于法律之上和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来源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党在国家中的执政方式必须符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党在国家中的各种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依法执政、依法施政是执政党获得公信力的前提,是获得长期的社会支持和群众拥护的基础。

最后,要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作为检验执政绩效的根本标准。执政政绩的显著,将极大增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所以,我们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执政成效最终要落在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上。这里有两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一是这种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在经济发展上,首先要提高生产力水平,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定要使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有所增加。在政治发展上,要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这是广大人民群众本来就享有的权利,而不是“恩赐”。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反映问题的渠道,这一渠道必须是通畅的。二是要把评判执政绩效的权利交给群众。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的“中共诸君能不能跳出这个先兴后衰的周期率”问题时就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他还把共产党由西柏坡进北京城比喻为一场考试。考试合不合格,共产党执政的绩效如何,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

作为一个具有建党83年、执政已55年历史的共产党,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是党的建设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实践表明,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点所在。党在提高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和群众的联系,取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党的执政能力,从根本上还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感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最大的执政能力,又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要从化解执政风险和巩固执政之基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可忽视的方面,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