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潮流,改进党对意识形态的引导方式

顺应时代潮流,改进党对意识形态的引导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社会经济成份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群体多元化,必然导致人的价值观多元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由此导致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发生差异。二是公民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初露端倪,人们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人权意识、公民意识逐渐觉醒,人们对于意识形态宣传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意愿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宣传内容有自己的判断力,对意识形态宣传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亦有相当的反思。三是互联网、手机新闻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使人们有了广阔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或情绪宣泄,新兴媒体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具有“公民论坛”的性质。特别是互联网上表现出的“民意”,成为判断群众情绪的重要参考指数。比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和刘涌案件,近几年来网民为“两会”建言献策、人大代表利用互联网征求提案等事实已经表明,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为代表的“民意”可以影响社会舆论,也可以成为政治沟通的渠道,成为公民参与决策的途径。党的主流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固然有传统的优势,但与新兴媒体相比,其宣传手段与方式、与受众互动等方面显然有较大的差距。四是在“信息爆炸”时代,各类媒体纷纷争夺受众,如地方都市类报刊以其平民化、生活化、社会化、时尚化的特点吸引了大批读者,出现了非主流媒体对主流媒体的冲击。党的意识形态的传统阵地相应受到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方式需要发生大的变革,方能构建坚实的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基础。

首先,与时俱进,以党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引领国家与社会意识形态。历史与现实都表明,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为,首先取决于意识形态本身是否科学,理论是否彻底,是否反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因此,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发展党的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为之注入新鲜的思想,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人民意志,是使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活力,并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本之道。而发展的源泉,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

第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创造提高人们心理认同度的社会基础。进行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与宣传,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人民的心理认同。而只有当社会现实与理论的反差不是那么大、不是矛盾与冲突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理认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党的意识形态宣传依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取决于党的各项实际工作,取决于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等。没有这样的基础,任何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

第三,正确处理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关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用党的指导思想影响国家意识形态,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不会放弃的工作。但是,党的意识形态毕竟不完全等同于国家意识形态,当下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公民的社会身份、信仰也是多样的,因此,以党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引导社会时,一是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分化时代不可能全民持有单一的价值观,社会结构越是复杂、分化,公民的政治认同越复杂,从而就越需要整合,包括意识形态的整合,没有整合任何社会都会分裂。但这种整合是寻求最低限度的共识,即以宪法所规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最低限度共识。超越现实,就会产生“曲高和寡”的状况。二是坚持民主与法治原则。对于在国家意识形态中不占主流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无疑需要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与制约,但是,指导与制约的基本方式,是以宪法和法律为基本依据,对其进行整合与规范。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反映。

第四,实事求是,创新引导方式。党对意识形态的引导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变单一性为多样性。即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应分清党内与党外的不同需求,适应各不同社会阶层需要,实行分层次宣传,避免党内党外一样,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一样,党员和群众一样。再如,变强制性方式为引导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在人们离开单位就无法生存的背景下,强制性手段可以产生一定效果,但是,在人们实现个人利益途径和手段日益多样化、可以不依赖于党组织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时代,对人的思想意识采用强制性手段,只能产生表面认同而非心理认同,因此,用引导、疏导的方式胜于强制性方式。并且,在今天的时代,强制性手段易于产生逆反心理。又如,变以行政权力为主的方式为民主法制的方式。如前所述,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归根结底,是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去影响他人的意识形态,简单说来,或者从狭义上说,是思想对思想的引导。而思想对思想的引导,权力的作用往往有用但有限度。人们对一种意识形态的认同,更多的是基于对其科学性、对其是否反映了自己的意志而形成认同、认可的,因此,以平等的方式,沟通的方式来影响人的思想,效果甚于权力的方式。

第五,营造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这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内民主提出的发展方向。虽然党中央原意是指党内民主,但对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极具启示意义。特别是思想领域的问题,只有以讨论的方式,而不是压服的方式,才能产生彻底的理论,才能真正说服人、影响人、凝聚人心。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社会制度的包容性问题。事实上,在多元的社会,在尊重宪法、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意识形态需要有一定的包容性,使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有特定的表达平台和通畅表达渠道,能够反映到决策层。这恰恰可以缓冲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局面。如果缺乏包容性,过于刚性,不能把各种意见、正当的利益诉求包容在制度化的表达渠道中,反而易于使某些非主流意识形态演化为“反主流”意识形态,造成社会的紊乱。因此,以整合的态度来营造民主的环境,对于坚持与改进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方式是必要和重要的。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