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

李慎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既然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那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必须既重视内涵式的发展,搞好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建设,同时,又必须为其自身建设提供外在条件的根本保证。本文着重从更为宏观的层面谈几点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直接或间接相关问题的看法。

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我国尽管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毫无疑问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国家的根本属性,要求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这种文化,只能由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与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借鉴了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并在其精神方面,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们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信念,才能抵御各种不良文化、腐朽文化的侵扰和腐蚀,才能真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其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者中间,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根本途径,而人民当家作主是根本目的。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而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体现了我国的政体。国体必须坚持,而政体随着情况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我们社会主义文化才有依附之体。

第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借鉴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牢固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不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极大地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文化,并通过社会主义文化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来维护我国的经济基础不受侵害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决定》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原则。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格局,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必须坚持批判汲取中华传统文化和一切外来文化。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但决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我们深知,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外国的思想文化中也有很多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所没有的好东西。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我们都必须结合当今国情,学习借鉴,尽量汲取,决不能排斥,也不能盲目照搬,正确处理好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积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包括西方文明的关系。特别是对于文化领域里西方的东西,正如邓小平所说:“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明的存在,使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其长处,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应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达成共识,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中。但所有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处于经济弱势状态的国家和人民,必须首先对本国的文明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维护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绝不能仅仅把科技和物质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文化先进与落后、文明高下与优劣的尺度。否则,就会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所刻意构建的意识形态作为所谓的普世文化或文明去顶礼膜拜,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向全世界进行的文化扩张当做向“未开化”国家和民族传播的“文明”去推行。其实,当今世界那些所谓的普世文明,说到底,是西方霸权主义对全世界实施文化侵略和统治的工具。这种观念的侵蚀,使发展中国家一些人产生了一种“文化自卑感”,有意无意地拜倒在西方文化脚下,而对本土文化苛求甚至鄙视。实际上,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我国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生生不息。

第五,必须坚持相信、依靠、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也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始终不渝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真理观,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主体观,并把这一价值观、真理观和主体观统一和落实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人民执好政的全过程,统一于我国文化软实力丰富发展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要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文化建设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作者: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