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推差选”胜出者、谷城县委书记艾文金回忆,在素质测试中,考察组要求他在1个小时内闭卷回答180道题;12人的考察组组织集体面谈中,还提出如果“配了个性化的县长怎么办”等问题,而且当场打分,“很难答,要求有好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
考察尤重对干部德的评价。考察组根据情况开展了广泛的民意调查和延伸考察,并将工作圈考察和生活圈调查相结合,向所在单位服务对象、邻居街坊等调查了解,了解被考察干部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工作表现等情况,提高社会认可度。
在对从襄阳团市委书记岗位上交流到谷城县任县委副书记、提名为县长候选人的龙小红测评时,考察组请来的各方人员多达40人,进行全方位“扫描”,甚至还专门找到她的丈夫,了解其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情况。
“以前也参加过类似考察,但从来没有搞得这么刚性、这么细致。”襄阳市委农工委书记李光河参加综合考察后表示,注重对干部德的考察,以及通过正向评价和反向评价全面衡量干部的德行等环节的设置等,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立体考察、量化考察,对被考察干部一一准确画像,从而为常委会讨论、票决提供了客观真实的依据。
□ 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
凸显民主、责任、竞争理念
在听取考察情况汇报后,襄阳市委常委会很快进行差额票决,正式产生了3名县委书记和5名县(市、区)长拟任人选。
“有为就有位,有位更有为。”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说:“这次公开推荐、差额选拔,把推荐权交给干部群众,把提名权交给市委委员,把考核权交给综合考评组,把决策权交给市委常委会,体现了民主的理念、责任的理念、竞争的理念。”
“给所有人平等机会,激发了干部的活力。”原南漳县县长、此次转任南漳县委书记的胜出者黄其洲,谈及“公推差选”最大体会时坦言,以前往往是书记走了县长接,现在就不一定能接上了,“如果不用‘公推差选’的方式,接不上肯定有想法;但如果没被干部群众推荐或是差额落选,接不上就只能怨自己了。”
从24岁站在省委党校的讲台,到34岁从省城“空降”襄阳,再到最近转任保康县委副书记、提名为县长候选人,38岁的张世伟博士从湖北省委党校副教授的身份,通过“公选”接连完成人生的几级跳。“不是‘公推差选’,像我以襄州区委常委、副区长身份这样嫩的从政资历,很难出得来。”张世伟坦承,“幸运地搭上了改革的‘动车组’。”
相比张世伟,43岁的宜城市委副书记何飞则相对起点不高:在基层摸爬滚打22年,且第一学历仅为大专。但正是凭着一步一个脚印,何飞取得了一系列硬邦邦的业绩,特别是与同事们共同努力获得了移民工作三个全省第一,他也因此获评省南水北调移民工作先进个人。此次“公推差选”中,他众望所归,脱颖而出,调任枣阳市委副书记,提名为市长候选人。
“到任那一天,站在会场上发言,真的感到什么叫‘沉甸甸的责任’!”龙小红坦言,上任以来的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唯恐自己做得不好,影响当地的发展和大家的信任,虽然很累,但必须以一种奔跑的状态工作,“跑得动要跑,跑不动也要跑!”
“这些胜出者,是我们用票推举出来的,他们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参与推荐的襄阳四中校长程敬荣直言,会一直关注这些干部,“也许有一天,我会给他们写信,鼓励鼓励或是给他们提个醒儿。”
“我们将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域,用更大的气魄、更强的力度来公正科学地选人用人。”范锐平表示,此次“公推差选”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就是要不断推进这些重大的改革举措,来增强人们对襄阳未来发展的信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