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云南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由此,HIV(艾滋病病毒)逐渐被公众所知晓。
截至2010年10月底,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万余例。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和广东6省区人数占全国的77.1%。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11月,中国的艾滋病患者共计42.9万人。
在中国,艾滋病流行有3个模式,现在很多地方是3个模式混杂出现———上世纪90年代初,在云南缅甸边境发现大量注射吸毒者感染艾滋病病毒;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河南等中原省份出现大量卖血浆的人,后来是输血人员感染艾滋病的情况;最近10年,性传播迅速,特别是男同性恋人群的传播。
为什么中国男同性恋人群HIV感染会持续上升?如何有效预防?为什么感染者就医遇到歧视?《法治周末》专访了公共卫生(艾滋病防治)专家常山。
《法治周末》:今年中国的艾滋病宣传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能否做到“零”艾滋?怎么做?
常山:向“零”迈进,有一些合理的因素,表达抗击艾滋病的最新进展和能力。但是这样的目标需要考虑现实问题,比如在中国,我担心问题的严重性会受到忽视。
严重性是说疾病的流行问题。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流动人口包括少数民族人口中,吸毒人员中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都是很高的;在城市里,感染者得到很少的医疗和关怀。
此外,联合国的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里,基本忽视了中国卖血和输血感染疾病的现实和要求。
在中部地区,卖血和输血感染艾滋病的问题非常严重。感染者的权益问题也被忽视,比如法院不立案,受害者得不到赔偿等。
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是苍白的,防治工作的基础能力建设也没有得到关注。艾滋病在中国流行26年了,我们缺乏心理学家来研究、缺乏社会工作者参与、缺乏学校的艾滋病教育。
艾滋病的性传播相当严重,但学校没有性教育,娱乐场所缺乏安全套。
《法治周末》:如何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常山:性安全非常重要。除医疗场所传播艾滋病外,艾滋病是我们每个人可以预防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性传播和血液传播,如果不是医疗场所传播,基本就是涉及性行为、注射吸毒的情况。当然,日常生活也需要注意不要去接触他人的血液或身体排泄物。
性行为和吸毒,都是私人隐私行为,所以艾滋病预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隐私、保护人权,确保人们愿意接受公共卫生服务。
艾滋病性传播是我们可以预防的,安全套是非常有效的。
如何推广性安全?学校要有性教育和艾滋病教育。大众媒体要提供安全套的信息,解除安全套广告的限制。鼓励社群网站,特别是交友网站,提供性安全的信息。娱乐场所、交友场所,要提供性安全,保证安全套随时随地很方便获得。
《法治周末》:艾滋病感染者就医被拒绝的现象比较严重。另一个层面来讲,医生也属于易被感染的群体,在手术过程中是否可以做到不被感染?建立专科医院是否能解决就医歧视?
常山:现在病人越来越多,设立专科医院是不现实的。
医务人员缺乏艾滋病教育和全面防护能力的培训,是重要的原因。以为很危险,不知道防护的措施,就很怕。
医院也缺乏资金来处理标准防护的设备和消毒的成本。艾滋病经费主要给疾病控制中心和传染病了,一般医院得到的很少。
医学院和护理学院应该有艾滋病教学课程,而且应该有研究性课程。只有保护好医务人员,才能要求医务人员给艾滋病人做手术。
如果做好防护,医疗中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机会很小,但依然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保护。医院需要添置设置,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需要购买必要的保险。财政部和卫生部门需要把艾滋病经费拨给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看病的医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