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京津冀三地专家学者纵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这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宣传好,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创新举措、取得的实际成效阐释好,是党报理论宣传的重要职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北京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三家党报携手精心策划,采取“同题共答”的形式,同步推出三地专家学者阐释解读文章,旨在为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学术支撑,贡献思想力量。

肩负起京津冀新的重大使命

李国平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年来成效显著。在2023年5月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赋予了京津冀新的重大使命,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面向解决由于人口功能过密所导致的“大城市病”问题,京津冀三地多部门、多层次、多领域协同有序有效全面推进

解决大城市病问题,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一方面关乎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通过解决人口经济密集地区超大城市的“大城市病”问题,探索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的优化开发模式,形成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更是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和责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以解决“大城市病”为重点,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伟大实践。

10年来,面向解决由于人口功能过密所导致的“大城市病”问题,京津冀三地多部门、多层次、多领域协同有序有效全面推进,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人口调控、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以及空间结构优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明显,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稳步下降。二是北京人口快速增加态势得到基本遏制,空间分布结构趋于合理。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中心城区内外常住人口占比由“六四开”优化为“五五开”。三是交通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交通一体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以轨道交通为主的京津冀立体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京哈高铁、京张高铁、京雄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区域间出行便利度明显提升,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四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五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建设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承接中心城区首都功能转移的重要空间载体,致力于发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和科技创新四大功能。北京城市副中心在2019年1月第一批市属机关和相关事业单位进驻,2024年初已经开始启动第二批市属机关和相关事业单位迁入,教育、医疗、文化资源不断向城市副中心聚集。雄安新区自2017年4月1日设立以来,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持续推进。在承接非首都功能方面,中国星网等4家央企总部项目加快建设,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来自北京的3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雄安注册。六是京津冀三省市紧密围绕各自的功能定位,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天津和河北的“三区一基地”建设均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市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举全市之力建设城市副中心、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充分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天津市在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新两翼”建设、积极唱好京津“双城记”、拓展深化京津同城效应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河北省大力推动雄安新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建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京冀交界地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协同发展。

面向解决影响和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问题,多策并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

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就要清醒地认识到京津冀地区仍存在经济增长速度不快、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格局尚未全面形成,人口和经济活动布局仍不尽合理等问题和挑战。需巩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积极成果,面向解决影响和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问题,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多策并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

有力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坚持北京市域内外疏解与承接有机结合,着力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在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区优化开发模式上形成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为抓手,加强“一核两翼”建设,发挥京津双引擎作用,强化“三轴”支撑与“四区”联动,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京津冀三地合力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以北京国际科创中心为核心,以中关村、滨海新区、雄安新区为枢纽,以共建科技园区为节点的京津冀协同创新空间格局,科学谋划和布局创新“金三角”以及多条跨区域科创走廊。

优化区域现代产业分工体系,深化京津冀创新协同与产业协作,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津冀产业链,打造从知识产出、科技创新到新产品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例如打造京津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等。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领域,合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加大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力度。加快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改善,加强区域性自然灾害协同防治,共建跨区域国家公园,在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做好先行和示范。

加快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缩小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上做好先行和示范。

(作者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

产业协同推进京津冀高质量发展

叶堂林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新时代谋篇落子的第一个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从通盘谋划、辩证考量,到创新破题、精准发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绚丽篇章。10年来,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再到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铿锵有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

10年来,京津冀三地同心协力,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一盘棋”推动产业对接协作、“一体化”打通交通动脉、“一条心”保护生态环境、“一股绳”深化协同创新、“一张网”服务民生保障,绘就出一幅又一幅壮美画卷。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需率先突破的领域之一,也是协同发展战略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一环,需进一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六链五群”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开创新局面。

产业协同发展是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有效途径。产业协同发展能够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优化京津冀地区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通过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协作与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业协同发展是加速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各地区快速适应新型产业发展需求,提升产业发展层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协同发展能够通过协同创新、优势互补,有效推动企业合作,促使企业实现技术升级与管理提质增效,实现区域产业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化方向发展,形成更为完整、协调、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协同发展是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调综合、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路径,需要以区域全面高质量发展作为基础。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区域内不同地方资源优势互补,促使资源在区域内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与协调性,为区域高质量发展释放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全面、高质量的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要持续强化产业协同发展,激发京津冀产业主体发展活力

产业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局谋划、重点突破,加强统筹和协调。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就要持续强化产业协同发展,激发京津冀产业主体发展活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为深入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京津冀地区正在通过区域比较优势发挥、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助推产业转移承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努力为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

一是以区域比较优势发挥为出发点,加速推进产业承接转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重点是深化区域特色产业协同,通过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能够有效发挥北京新兴产业战略高地创新研发优势、天津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产业区位优势、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产业基地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协同增效。近年来,北京以“腾笼换鸟”战略、高精尖经济体系打造为重点,产业发展逐步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以做优先进制造业和提升服务业占比为重点,产业链优化实现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以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实施重化工业领域去产能为重点,产业发展逐步由“接得住”实现“升级跳”。三地特色产业充分发展,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区域协同效应愈加明显,为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以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为动力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有效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绿色、创新型产业升级转型,提高区域产业附加值,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均衡与环境绿色可持续。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京津冀传统产业已逐步实现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等方向转变,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产业分工日趋明朗,区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趋势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产业等十大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以金融业、信息传输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以“2+4+N”产业合作格局为基础的多层次、多领域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以区域产业合作平台为落脚点,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产业合作平台作为实体经济的承载主体,是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强化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助推器,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肩负重大使命任务。以“产业链—创新链”耦合为关键的产业平台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区域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有效实现了区域产业协同由单个企业、单一项目对接,向产业链创新链区域联动转变,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共享共用愈加便利,“政产学研用金”融合进一步加深,为破除京津冀三地各支柱产业孤立化、碎片化、同质化、重叠化以及产业转型难、升级难等问题提供了可能。产业合作平台的共建有效发挥了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了为区域产业合作赋能的目的,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四是以“六链五群”发展蓝图为突破口,优化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框架。2023年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首次提出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六链五群”全景发展蓝图,为优化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提供了战略框架,是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南针”和“导航图”。京津冀以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产业集群演化和升级为基础,以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链延伸和完善为举措,以能源装备、绿色算力和绿色能源等产业廊道优化和拓展为引领,逐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产业链从“由点及面”到“由线结网”的演变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各新兴产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展望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将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产业链和产业廊道之间的联系,有力推动京津冀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