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如果四平失守,国民党军在长春、沈阳将孤立无援。蒋介石电令陈明仁死守四平。陈明仁认为“自己平生打仗以克敌制胜而称著,又是蒋校长的学生,当应效忠于蒋”,因此,陈明仁不听李明灏劝阻,立下遗嘱,日夜督战,死守四平40多天,巷战19个昼夜,顽强抵抗东北民主联军的进攻。事后,陈明仁在自传中承认,这是“我平生一段罪恶最深的历史”。
“新政治协商会议就要开幕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都有,唯独缺少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你是第一个,你来了,代表性就全面了。”1949年9月中旬,毛泽东对一位代表说。这位代表就是在长沙率部起义的国民党军中将司令官,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五军首任军长的陈明仁上将。
程潜开后门,陈明仁成了黄埔军校学生
勇敢善战的陈明仁,其从军轨迹让两个人意想不到。一个是老校长程潜,一个是新校长蒋介石。
程潜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开后门进来的学生陈明仁,官至中将,并与自己一同率部起义,加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之中。1903年4月7日,陈明仁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洪源冲。1924年春,他赶赴广州投考广州革命政府军政部讲武学校。陈明仁赶到广州时,讲武学校已停止招生。
讲武学校是孙中山委派程潜开办的。程潜兼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李明灏任教育长。程潜、李明灏也是醴陵人。一心想投笔从戎的陈明仁,拿着在长沙兑泽中学的优秀成绩单,面见同乡校长程潜和教育长李明灏。程、李见陈明仁一身灵气,相貌不凡,学习成绩又优秀,便有心想录取他,但又苦于“同乡之嫌”。于是,程潜和李明灏几番商量,将陈明仁的籍贯改为“浏阳县”,录取编入文化水平较高的第一学生队。
1924年9月,讲武学校与黄埔军校合并,陈明仁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六队学习。黄埔军校校长是蒋介石。1925年1月,陈明仁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团见习排长。惠州之战,受到蒋介石的青睐。
当时,盘踞东江的军阀陈炯明和北洋军阀段祺瑞计划攻打广州。孙中山为了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决定举行东征,平定陈炯明之乱,史称第一次东征。第一次东征中,陈明仁不惧怕危险,敢打敢冲,指挥一个排在东莞城内,缴获了有一营人的枪,立下大功。团长刘尧宸夸奖他:“我以为我是世界上最不怕死的人,哪晓得陈明仁比我还不怕死。”并报请东征军第一军军部批准,将陈明仁破格升为教导团一营三连连长。
接着,第二次东征,陈明仁则是扬名惠州,受到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的青睐。
第二次东征军总指挥是蒋介石,总政治部主任是周恩来。1925年10月初,东征军从广州出发,10月中旬开始攻打惠州城。
惠州城防司令是陈炯明的一个师长,叫杨坤如。杨坤如是粤军著名的骁将,再加上惠州依山带河,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担任东征军冲锋团团长的,就是自称不怕死的刘尧宸。10月13日傍晚,冲锋中,刘尧宸在架云梯登城时,被一梭子子弹击中了头部,当场阵亡。担任敢死队队长的陈明仁一个箭步扑在刘尧宸身上,悲愤交加,痛心疾首地呼唤:“团长,我要为你报仇!”
说完,陈明仁猛地站起来,转身对副连长说:“今当以死报国,如你我两人有幸一人活着攻下惠州,父母妻女互托照顾!”说完,陈明仁把连队一分为二,各带一队继续登城。
东征军打得十分艰苦,蒋介石在望远镜中整整观察了一天,看不出惠州城有攻下来的意思。这时,随着“轰轰轰”三声连发炮弹的爆炸,城墙被打塌了一角,城头上的机枪“哑巴”了。只见陈明仁扛起旗帜,沿着炸开的一丈长的城墙缺口,奋力冲去,将青天白日旗插在城楼上。士兵们看到城头上有了自己的旗帜,信心倍增,冲锋的步伐加快了,后续部队蜂拥而上。而守城官兵,看见对方的旗帜,心惊肉跳,丢枪遁逃而去。
惠州城攻下来了。这一幕幕都被蒋介石和周恩来等人在望远镜里看得一清二楚。蒋介石问:“手持大旗,第一个登上城墙的是谁?”
“你的学生陈明仁!”站在蒋介石身边的黄埔教官李明灏响亮地回答。
“嗯,这个,这个要立功!”蒋介石喜形于色。
三天后,在惠州城内召开的庆功大会上,蒋介石发布命令,吹三番军号向陈明仁致敬,亲自带头呼喊口号:“向陈明仁看齐!”并当场宣布提升陈明仁为三营营长。后来,惠州战例一直被国民党军所宣传。如今,在南京军事博物馆内,还能看到一幅大型油画,画面上既有陈明仁率先登城的场面,又有蒋介石临阵督战的场景。1949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见到陈明仁时,第一句话就说:“你还认识我吗?!打惠州的时候,我还向你举枪致敬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