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即将匆匆离去。回首这一年乃至“9·11”事件10年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增添了不少新内容。伴随世界多极化与多边主义的兴起,每年深秋初冬似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首脑在各种多边峰会会晤的季节。然而,多边主义如今也出现两大潮流:一是和平的多边主义;二是暴力的多边主义。前者是行王道,而后者则是搞霸道。这两大潮流较量的结果将决定人类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安全。
和平的多边主义提倡各国通过多边对话等和平方式谋求国际协调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它充分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因而不仅是一种国际道义,而且是国际法准则。联合国、世贸组织、二十国集团峰会、欧盟、非盟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朝核六方会谈等,都体现着和平的多边主义,成为当今世界谋求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互利共存、合作共赢的国际协调场所。
和平的多边主义可以为缓和双边关系提供某种契机与平台,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双边关系做基础。例如,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有利于促成朝美对话与朝韩关系改善,但也经常受到朝美、朝韩双边关系恶化的干扰。又如,日本、菲律宾等国在东海、南海同中国之间的矛盾,若被以所谓“海洋航行自由”为名作为一些峰会的议题提出,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有损峰会的气氛及双边关系的改善。因此,有关各国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把相关多边机制作为化解矛盾而非制造分歧的场所,努力商讨如何解决当前相关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和多数成员最关心的重大议题。例如,日本的核事故处理、泰国的特大洪灾救助、国际油价等大宗商品涨价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及应对之策等。这样,和平的多边主义才能取得健康发展。
暴力的多边主义则主张仰仗军事同盟,建立军事优势,采用军事手段,发动军事打击,以谋求国际主宰地位和单方面的安全利益。冷战后迄今,世界上爆发了五场高科技局部战争,除了美国单边黩武的伊拉克战争以外,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都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或北约针对发展中国家发起的军事行动。结果是美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并导致冤冤相报,美国难以获得可持续安全。奥巴马政府表示放弃单边主义,但改为利用北约组织及双边同盟推行暴力的多边主义。其针对利比亚发动的军事行动即是例证之一。所谓“民主、人权、法治”似乎不再是美欧衡量利比亚现政府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标准;放弃核武计划的卡扎菲政府的下场,对未来防止核扩散进程会否投下阴影令人担忧。
暴力的多边主义古已有之。从1900年入侵中国的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匈帝国等八国联军,到二战期间的德意日法西斯集团,无一例外。其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安全与人权,而且破坏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历史告诫世人,当今世界,只有推行和平的多边主义,摈弃和抵制暴力的多边主义,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安全才有希望。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